第82章 尾声(2 / 4)

长河之灯 范剑鸣 8004 字 1个月前

记受伤了!蒜头听到伤者是书记,又举起锄头冲了过去,不料被人死死抱住,转头一看,却是儿子敦煌。蒜头挣扎着,说,放开我,今天土屋要拆了,我要跟着列祖列宗一起去!

书记捂着头,大喝一声,你冷静一些老辈吧,谁说要拆了这栋房子,今天只拆你们家破旧的猪牛栏,我知道你们的大房子还在商量,到底是改造还是拆除,有没有商量个结果呢?今天我倒是要听听。

敦煌认识书记,打起了招呼。书记说,原来是你家的,怎么拖了这么久?县里可是要处理干部的!上头要我们把全部土屋拆除,乡村要振兴,土屋不能留!敦煌说,到土屋里坐坐吧,这几个周末我们一直在商量,只是还没个结论。

书记来到屋内,坐了下来,说,你们这样讨论下去怎么行呢?现在县里下了任务,梅江两岸的空心房要拆除,你家房子没人居住了,就是空心房,倒塌是迟早的事,迟拆不如早拆,你看老屋场那边,不是全拆了吗?

敦煌为书记点了一支烟,说,也不能说全是空心房,你看这不是租给贵州人来放松油了吗?也算是生产用房了。

书记说,河村另外建了红砖房,这里就算是空心房了,不能一户占了多处宅基地。既然你们意见不一,你家老人是个什么意见呢?他的意见最重要,看来不尊重他老人家,这房子难拆呀!敦煌说,老人家肯定不愿意拆了,召集族人“讲古闻”,就是想让族人知道房子的历史。

书记说,还摆上了“讲古闻”?这不是搞迷信活动?敦煌解释说,这跟一般的迷信不同,我父亲叫来“讲古闻”的老人,是灯花的亲孙女,说得可生动了,模仿得可真切了!我们也好奇,所以一起来听听,我倒是听到了我爷爷的遗嘱,说房子一定要留着!现在族里多数人的意见是保留下来修复。

书记说,这不合政策,允许保留的空心房,是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你这里又没有住过国家领袖、文化名人,只是你家族那点历史,哪栋房子会没有历史呢?房子一代一代接着建,如果都因为有家族记忆不肯拆,那我们大中国就没法搞新城镇建设了嘛!

这时,鲲鹏走了过来,说,我们保留下来,可以开发成民间博物馆,现在梅江两岸环境漂亮,公路也升级改造了,小镇的乡村旅游有了机遇。我们深圳的公司,接过好多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单子。我觉得,河村特别适合开发,土屋由其拆除不如改造!

书记看到这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说,小帅哥,你说的情况我也知道,我们到过外头参观考察的,我们政府当然支持改造,但得你们自己拿出规划设计来,要有说服力,才能留下这栋土屋!

敦煌说,这是我家侄儿,刚刚从外头回来,我们这里人才多呢,你看,这里还有个文学博士,我相信他们联合起来,一定能把这栋土屋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好,整理好,展示好!

鲲鹏说,我愿意做这个事情,我在听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办法,规划的思路已经有了!不过,展览大纲还想得另外找人撰写!

敦煌说,我早就写过一份,听了这次的“盘地魂”之后觉得不全面,今天正好独依来了,可以帮我们指点指点!这样吧,过几天我们再进来一趟,整理下老屋里的物件,看怎么弄好!

书记说,既然你们有决心改造,我们表示支持!说完,挥手叫大家散去,坐上小车随隆隆的铲车离开了河村。人们围了过来,问,土屋还会不会被拆?蒜头的儿子大声说,不拆了,这房子可以保留下来,现在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好,利用好,不再是空心房。

回城的路上,敦煌特意安排独依和鲲鹏坐同一辆车子。鲲鹏在深圳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上班,老蒜头本来要叫集全部族人,但鲲鹏手上有个大项目,一时无法走开,为此迟到了几个星期。直到“盘地魂”中途才赶回老家。知道河村列为乡村振兴建设点,他就想为老家做点什么。

敦煌叫独依帮助鲲鹏撰写展览大纲,薪火倒是支持。她看出独依对鲲鹏有好感,表示愿意陪着独依再次回老家。

那一天,敦煌叫上父亲,回到河村。老蒜头打开土屋,把楼上搁置的一个个物件搬了下来,擦去尘土,同时讲起了它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与走地魂时灯花的讲说互相对应,共同见证着梅江人家的旧时光。

一个上午过去,转眼间,大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件。蒜头把最后一件用物摆放好,躬身起立,重新念起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名字。独依边记边笑,觉得这些物件非常有趣——

渔具:机堂竹子,渔网,豪箍,撩罾,大罩,小罩,沙耙……

农具:铁耙,木犁,锄头,禾耙,干嘴,辘轴,秧盆,箩筐……

炊具:饭罾,水缸,土砻,石磨,盐瓮,酒瓮,油瓮,筷箱,笊篱……

文具:算盘,砚台,油灯,木禾盒,帆布书包,铝饭盒,三角板,圆规……

不知不觉,独依已写下两百多个名词,大部分无法在汉语词典里找到对应的词汇,只能用字记个读音。独依对敦煌说,这些名词,就构成了一条农耕文明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