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着便觉得是有大格局的。不过是写一个匾额,这点子信心崔永濂还是有的。
凝神定气,笔走龙蛇,崔永濂抿着唇认真挥毫的模样倒叫葛歌看到了与这段时日接触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模样形成强烈对比的他,这文武双全的,还要打探朝堂的消息,自己怕不是真捡回了个王公贵胄吧
“崔兄的字可真是气势磅礴、骨力遒劲,有几分苏大家的意思却又多了崔兄自己的风格,文某甘拜下风”文三口中的苏大家正是大业国有名的书法大家苏问章先生,当朝文人学子若不知苏问章,就如同一个笑话一般。文三是读书人,自然对这博采众家之长,又有自己鲜明风格的苏大家有所了解,不说旁的,他年幼时也曾临摹过不少苏大家的作品,只可惜写不出崔永濂这般的气势。
崔永濂将笔搁回笔架上,谦虚一笑“不过是涂鸦之作,哪里敢跟苏大家相提并论”
葛歌不知苏大家,可也瞧得出崔永濂这字儿写得极好铁画银钩、挥洒自如,也连连点头“崔先生的字确实比我们都好,崔先生若有空闲,能否帮我们多题几个匾额”
这么好又不用花钱的事儿,不要白不要啊
瞧着小姑娘凤眸微亮,一脸期待地望着自己,被文三一顿彩虹屁吹了也没啥表情的崔永濂唇瓣儿弯得深深的“承蒙葛里正不弃,吾自当尽心尽力。”
葛歌今日难得哪儿都没去,守在崔永濂身边帮着磨墨,看着他把所有字,包括学堂门口的对联、四处要悬挂的牌匾全部完成后,又拿了把蒲扇搬了个小马扎坐着扇风,确保所有纸张的墨迹都干透了才敢收起来。
倒是原先的主力之一文三,见自己也帮不上忙,又想到自己还有不少课本要抄,便提前走了,只留下葛歌与崔永濂共处一室。
奉母命来送茶水的王小茹送完茶水后,悄悄站在门口望着屋内一研墨一挥毫的俩人,小声与帮着端了碟子点心过来的文若兰说道“若兰,你说这是不是叫红袖添香啊”
“姐妹,你终于把我的话听进去好好读书了。”文若兰一手抱着托盘,一手拍了拍比自己矮小半个头的王小茹毛茸茸的脑袋,由衷地欣慰。
王小茹抬头一脸疑惑地望向文若兰,这两件事儿有什么关系吗
文若兰无奈地叹了口气,而后抛弃她自己走了,她还是不跟傻子玩儿了吧。
学堂落成后,葛歌提前定制好的书桌、椅子也如流水般送入学堂;加急制作的牌匾也送了过来,该挂的挂好,该上墙的上墙。
不过日时间,才落成的学堂已摇身一变,变成窗明几净、墨香浓郁的明世学堂。
大部分家具都进场后,葛歌、崔永濂、文三抽出空来,跟在王二后边儿对明世学堂的设备设施进行最后一次确认。站在院子里,葛歌指向还空旷着的东南角“此处可再加些长的石桌石凳,方便日后学子们在外头休憩、静读也是好的。”
“成,我明儿就去找石匠打。”王二看了看葛歌指的方向,点头确认“一丈长,四尺宽可够”
“可。”四人在广场上站了一刻钟,又在几处添置了桂花、翠竹,才走过月洞门,往规划成女子学堂的东边院子去。
明世学堂的构造大概是两个“口”字结构,大门朝南,进门后按男左女右分两边各自进入学堂右边是东院,设立女子学堂,如今暂定开了诗文扫盲、纺织女红、制作胭脂、盘账算账等四门课程。“口”字结构的院子,因着如今学生不多,便按每门课程占一个课室来分,上不同的课便到不同课室。
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各有两亩,地方大,院子也宽敞得很。除东西两院外,连接东西两院的中间还留有一个少说二三百平米的宽敞院子,院子此处只建了一处广场,另有广场正对着的一处宽敞的房屋,房屋外上书“阅书斋”,乃是葛歌考虑到村里人家大多贫穷买不起书而设置的图书室,如今屋里只有书架,书还在购置中。
整个明世学堂的大致结构大概是“口二口”结构,东西两院分设男女学堂,中间设广场与阅书斋,连通东西两院的月洞门也有木门上锁,上课期间月洞门紧锁着,下课后才开放,寻常时候东西两院不得随意串门。
葛歌等人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东院女学的地盘。
学堂最外面的大门口悬挂的是“明世学堂”,不过东院正门口也还有自己的小牌匾毓慧堂,取“钟灵毓秀、慧心巧思”之意。毓慧堂共有五间课室,四间课室已有明确安排,空出来的一间算是备用。其中挨着东西院之间连通两院的月洞门那儿设了五米的甬道,从这儿过去便是中间的大院子。
“这边院子种些梨、杏,将来指不定再开个酿酒课呢。”葛歌想了想,又加一句“留出一半的活动场所,其余都给种上,围着课室四周,再给种些刺玫、月季啥的。”
“成。”王二当即挥手叫人拿滑石粉将葛歌指的那些地方标出来,等过后再去把树木寻回来种下,等这些收尾工作都做好了,最后全部铺上青石板才算彻底完工。
方才众人是从西院进来,一路往东来,在西院“求是堂”时,崔、文二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