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怎么办,只要她高考考上了,成了大学生,怎么样都会有一分铁饭碗,到时候能选择的对象也多了啊
因此赵志红对高考那真的是野心勃勃,从前上工时候她还是比较认真的,现在也会一边上工一边偷摸背书了,每天天刚蒙亮就起来学习,夜里村民都睡了,她还在学习,煤油灯贵要省钱,她就在院子里学,借着月光的光线,也要读下去。
这种精神跟古代那头悬梁锥刺股都有得一拼了。
而赵志红这种情况也不算是特列,不少以高考为希望为唯一出路的知青基本都是这样勤奋,用尽一切时间去学习,连平时爱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争吵的习惯都没了,知青大院气氛好了不少,大家都放下了往日的小摩擦,一心向学,弄得村民见了也不忍心打搅人家,就是生产队长见到上工不认真偷摸背书的知青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不管怎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管老师曾被打成臭老九,华国老百姓心中,其实还是很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人的。
而塘边村的男知青那边也没人买到教材,于是便厚着脸皮跟女知青们借,女知青们问了姜可可这个主人的意见,没问题之后大家便开始互通有无了,也开始凑在一起学习,互相教导,毕竟有些题真的不擅长,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凑在一块商量想法子总能解决的。
至于实在解决不了的,那也没办法了,塘边村又没有老师,没法问啊。
唉不对,这牛棚里不就住着好几个大学教授吗江寄余他外婆外婆就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啊,要不,偷偷过去问问他们
渐渐地有人把主意打到老莫教授他们身上,但是还是有些不敢,他们是坏分子,接触太多会有麻烦的吧可是不接触的话学习搞不懂,到时候考试没考中怎么办而且万一只有这一届高考呢,没考中是不是就此没希望了
在姜可可故意藏拙不教人,其他知青也是半桶水吊啊吊,不会不懂的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终于有对高考的渴望大于害怕的知青上前去问了,那知青也不是别人,而是赵志红,她也没说借姜可可的面子,而是小心翼翼地先试试帮忙干活,捡柴,给水缸打水,摘野菜送给他们什么的,发现他们没有推拒,村里人和知青也没说闲话的,这才大着胆子拿着问题上去请教。
老莫夫妇哪怕下放多年,但是肚子里的墨水都不是虚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到了他们手上就跟孙猴子遇到如来佛一样,轻轻松松迎刃而解了,而且思路很清晰,能让学生豁然大悟那种。
名牌大学教授,真不是虚的。
见状,赵志红真的是连连感激,打扫干活挑水砍柴更加勤快,还想要帮他们洗衣服,做的跟亲孙女似的。
但是还真没一个人说赵志红,就是廖志明看不惯江寄余连带不喜老莫夫妇,也不敢在这当口触人眉头,因为第一天赵志红干这种事他刚说两句闲话,赵志红差点没拿石头扔他让他闭嘴,而其他知青也不站在他那一边,生产队长跟村支书更是睁只眼闭只眼,他哪里敢触犯众怒,尤其是教材还是跟姜可可借的。
不过因为这一出,姜可可也放话说以后不把教材借给廖志明了,让他看不起老莫夫妇。
姜可可的娇气劲和小气性这是越来越大了,大概是恢复了记忆又被江寄余宠爱着吧。
廖志明最后脸色一僵,但是还是咬着牙说不稀罕,自己复习去了,听说后来是勾搭了隔壁生产队抢到教材和辅导书的女知青,两人一起复习备考呢。
当然姜可可不关心他这个,反正她只要知道因为赵志红成功问到答案并且学习进展变大时,其他知青也坐不住,纷纷过去牛棚帮忙求解决问题,甚至隐隐有了让他们开课的呼声。
要知道不止是老莫夫妇,其他三个牛棚的坏分子也是知识渊博,各有擅长的啊。
于是在这呼声开始响起的时候,江寄余也恰好上班回来,去跟村支书见面交流一番后,村支书便向公社提交了报告书,先说了这些年牛棚坏分子在国家,在公社的领导教育下思想改造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心向着祖国和人民什么这类的思想官方话,然后转折又一说我们对坏分子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他们,现在正直广大知青学子备考期间,若是能利用他们来教导功课,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那将是一项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改造方式。
这些备考学子都将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是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承认认可的,多跟他们接触,也能教育影响牛棚坏分子,让他们思想彻彻底底接受改造,并且升华。
这类高大上的语言修饰也说了一堆,而最重要的,还是最后批准这件事能得到的好处,比如经过这些大学教授、哦不,牛棚坏分子的辅导,我们生产队,我们公社就能出一大堆大学生的话,到时候这些都是政绩啊说出去都鼎鼎有面,而且没准还会有报社来采访呢。更重要真是成了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以后也会感激公社,他们这些泥腿子半泥腿子也能有更好的人脉资源啊。
国家这么大力推广支持教育,渴求人才,他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