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都能自动模糊或圆过去,他只要知道他喜欢现在这个姜可可,她是他娇软可爱的对象就可以了。
有时候,难得糊涂,不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是很好的。
与他们两个相对轻松的复习备考姿态来对比,其他知青和备考生在备考这两个月可以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高考应届生还好,哪怕是没想过会高考,那起码还接触了教材,而现在是七七年,也不是文化运动刚兴起那时候闹得天翻地覆的样子,现在老师再怕不恰当的言行受到举报,那起码都会照本宣科教一教,怎么样基础是要比知青好的。
而下乡的知青呢,基本是从下乡开始就没碰过课本的,别说课本,像姜可可那样每月都买书来看打发时间的都少,塘边村的女知青还因为姜可可在多少看了些杂志什么的,但是教材,那是真的半点都没碰过。
尤其是到了后期下乡的知青都是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来上山下乡的,本身基础也不太行,下乡多年的更是完全把知识还给了老师,现在还因为抢的慢教材都找不全,辅导书更是有钱没地儿买,要复习备考,那是真的难。
于是,有知青便把主意打到姜可可身上,想问她教材和那本数理化丛书能不能借借,“我熬夜抄一抄,抄完就还你,不会耽搁你复习的,成吗”
到这种时候,开口借教材也没那么大脸理直气壮说要拿出来分享,要是一开始穿过来那时候,还有可能会讽刺一下然后用舆论逼迫拿出来,但是现在的姜可可跟她们关系也缓和,又有县城运输队工作的江寄余作对象,来自b市宠爱她的父母,谁敢这么大脸。
她们态度好,姜可可也不介意大方把教材拿出去分享,她很多其实都复习得差不多了,那些都可以借出去,而且她父母从得到消息那刻就准备好她跟江寄余的教材习题寄过来了,江寄余去拿了现在都放在空间里,他们两个复习那些也是可以的。
见姜可可能这么大度分享出来,其他知青还是比较感动的,这个时候有一本教材的都恨不得自己藏着捂着怕被人借去,这样自己就复习不了了。而且偶尔心底也会涌起如果别人考差了自己就更有希望能考中吧这种阴暗的心理不是说没有,甚至主动先开口借教材的那个知青也曾这样揣摩过姜可可,怕她不肯借出来。
但是当姜可可不仅借了,还把大部分教材都借出去,心里还是闪过一抹愧疚的,用那么阴暗自私的想法揣摩别人,真的很不应该。
连朱梅因借教材这事,都对以往那样言语攻击过姜可可而感到歉疚,但是还是因为面子说不出对不起三个字,只是说了谢谢,轮到姜可可打扫卫生时也会主动提前帮忙打扫。
不仅是朱梅这样,其他知青也是,一下子姜可可在知青宿舍都没活干了,她们都主动帮忙干了。
姜可可一开始是意外,随后忍不住想,真好啊,其实都不算是坏姑娘啊。
而对于知青宿舍里对她很不错的老好人赵志红,姜可可也没有吝惜自己对她的帮助,教材是凑不到全套了,但是她给了她一套全新的数理化丛书。虽然高考消息通知后大家都去抢购,这本书都卖断货了,不过因为先知她又提前多准备了一本,想着到时候赵志红要用到。
赵志红算是高龄女知青了,下乡很多年,以前也不是没想过在本地嫁人算了,但是又觉得不甘心,也觉得没找到合适的。她虽然是老好人,但是对婚姻很谨慎,不敢轻易结婚,跟一个人组建家庭。
拖着拖着,年纪就变大了,这个年纪在相亲市场也找不到年轻小伙子了,能找的也是二婚,丧偶之类的,而且男方还对她诸多挑剔,觉得她不好看又没钱,也没娘家帮衬,各种提要求,这些把她吓跑了,宁愿单着,熬着,也不想把自己推入火坑,她不是没见过有的知青嫁人了天天操持家务侍奉公婆不说,还时不时要被人打,日子过得还没做知青时候自在。
至于是不是一辈子不结婚,其实她也没这么前卫思想,她只是觉得最起码得找个合心合意的,日子过得要有奔头的,不然生活要怎么为继呢
一年又一年过去,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前段时间也曾想过要不算了吧,坚持什么呢,现在再不结婚,以后连二婚的都找不到,老了也没个后代,死后都没人惦记烧纸,多凄凉啊。
她还跟姜可可说过这些话,那时候看姜可可父母疼爱,江寄余又宠着她,忍不住心生了羡慕,便发泄了一下心里的苦闷,当时姜可可让她再等等吧,最起码也要找到对她好的人才能结婚啊,若不然婚姻就是坟墓了。
这样的说法新奇又很准确,那些嫁错人的,岂不跟进了坟墓一样吗生活像一潭死水,死气沉沉,半点看不见往昔的活力。
被人劝着,赵志红便想好吧,那再等等,没准就跟姜可可说的,再等等,没准属于她的缘分就来了呢。
谁曾想,她还没等到她的缘分,却先等到了高考
这事比等到她的缘分还要让赵志红激动,高考啊,这可是回城的希望,也是未来的希望,只要她能考上,从此她的生活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啦,她再不需要在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