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跟随国家思想,国家脚步,为国家出力啊。
总之,把话那是说的能激起人内心的火热,堪称洗脑效果那种。
当然,这报告村支书写不出来,是姜可可绞尽脑汁修修改改又让江寄余这个土著给了参考意见后才写出来的。
事实证明这是一份很成功的思想报告,公社批准了,于是塘边村牛棚坏分子们的日常工作不再是劳作,而是给知青们和个别也想参加高考的村民讲课,讲课地点就设立在村里大食堂,每天下工吃完饭后就过来。而在这段时间坏分子也不用去干活,只要备课,把课讲好就成。
至于教材,除了知青们手抄的,开车四处跑的江寄余也给搜刮了一两套回来让教授们当教材准备授课。
这对连个小学都没有的塘边村来说是件新鲜事,又觉得很好奇,以往一直不敢或者不想接触牛棚坏分子,哪怕同个村子待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性格,是不是真有能耐啥的,牛棚坏分子给知青们讲课,那是个啥情况
于是有着好奇心的村民们也搬着小马扎或者直接过来大食堂听听看,看这些牛棚坏分子能讲出什么花来。
最后的现实告诉大家,不要有好奇心,好奇心不止能害死猫,还能让没文化的泥腿子大老粗每天不落地赶着自家娃娃连带自己过来听课。
这些牛棚坏分子也太厉害了吧怎么什么都知道
什么一天之中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不是中午早上中午和傍晚都是一样的
什么那么简单两条公式竟然能预知田地的亩产量
什么地球是圆的还能自动转动那我们人怎么感觉不到晃动呢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学过知识的村民们觉得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而对于有了点基础的知青们和村里几个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牛棚坏分子们真的是太厉害了,不懂的被他们一讲就清清楚楚了,而且还会梳理串联知识点,简直比自己埋头苦读要好多了,感觉是事半功倍啊
村支书这个举措真的是太好了,公社也是好关心好照顾他们啊,如果他们能考上绝对要感谢,尽自己能力报答他们。
还有牛棚的坏分子,再也不瞧不起他们了,他们可都是他们的老师啊,在这种关键时候能不计较从前站出来用心教导他们,真的是好感动,说是恩师也不为过啊。
于是,塘边村再没有人喊老莫夫妇他们坏分子,对他们指指点点了,而是很尊敬地称呼老师,平时知青们帮忙抢着干活不说,连村民都时不时送一两把蔬菜过来,村大食堂那象征着屈辱的牛栏也给拆了,还砍了书给做成几张床,把晒得最干最新鲜柔和的稻草都送上来。
他们是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知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像是他们跟人学瓦匠手艺都是要喊师父,以后要给养老的,现在他们听他们上课,还把娃娃也推来听课,也算是半个师生关系,反正在自己村里,村干部也支持,那就尽量能做好学生的本分就做好吧。
而这一切是姜可可和江寄余都没想到的。
他们一开始让知青们找老莫夫妇他们补课,其实是因为想让老莫夫妇他们有政绩。姜可可知道这一届要考上大学没那么容易。一个村子能出现一两个,哪怕是知青也是很厉害的,如果塘边村生产队全部,或者说百分之十都能考上大学,那人数上是很显然的,肯定会被注意到的,到时候这边宣传一下,b市那边运作一下,是有很大机会为老莫夫妇平反,并且返聘回去教书的。
即使最后还是失败没法立即平反,那也不要紧,起码能让塘边村的人知道老莫夫妇他们是有真材实料的,教出了大学生,都会对他们尊重一下,待遇也能稍微好些。
要知道这年代大学生格外金贵,谁不希望家里能出几个大学生,即使家里不能出,要是村子里能出那也是好的,一个村子的人基本都是同根同族,飞出一只金凤凰,那他们村子里其他人就有希望。
这年头还很讲究宗族亲缘,一人发展了那是绝对会想办法帮扶其他亲人,这样慢慢地,他们都有机会改换门庭,不再做个泥腿子,或者有份稳定的工作,遇到事有个厉害的人帮忙也是很好的啊。
结果没想到老莫夫妇他们太给力,竟然用课堂魅力征服了村里人,待遇一下子提高起来,都没人再把他们当作坏分子看了。
不过这个意外还是很好的,别说老莫夫妇,就是牛棚其他三个坏分子,冰冷死寂多年的内心也感觉重新温暖了起来,他们终于不再是被厌恶,被忽视的群体,而是被人需要被人尊重被人承认的,这种感觉真的是太久违太温暖了,仿佛都重新活过来了一样。
当下,原本只是当作任务完成的,也变得更加的积极用心,态度一上来,课堂就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了。
而这个时候农村里也没那么多农活要忙,于是这下连上工时间都缩短了些,整个塘边村都弥漫着学习的氛围,好像全村备考一样,连平时鸡毛蒜皮的吵架斗嘴磨擦都少了,和谐得不得了。
姜可可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每天都准时地搬着小马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