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37. 第一三七章 p10(2 / 4)

想法大好特好,于是,他也亲切地对郭英说“武定侯,卿真乃朕之肱骨也”

郭英越发地涨红了脸“臣为陛下分忧,死而后已”

虽然被老朱称赞得很飘,但他心中的盘算也打得啪啪响

我定要给自己的书店,取个亮堂的名字,然后这名字要哄得陛下亲笔写写,等名头打响了,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读书人来读书,那我的名头也会来越来越响,越来越响,嘿嘿嘿

朱元璋对待南北的态度,从他和刘三吾的这段对话可见一斑。

洪武22年11月,两人谈论治国之道。

刘三吾认为,南北风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当以威制。

朱元璋反驳道“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你说南方风气柔弱,可德化,北方风气刚劲,该威制。但哪个地方没有君子、小人君子怀德,小人威畏,对他们要施之以不同政策。如何能把南北一言概括”

刘三吾顿首而退。

结合两者,我们看得出,朱元璋希望不要存在南北分歧,希望多多扶持北方文教,加速北方复兴,进而南北弥合。

老朱回忆了一下。

不得不说,他虽是六旬老汉了,记忆还是很好的,这一下,就记起来了,当时自己说的,和那光幕说的,还是有个别措辞出入的,但意思确实是这么个意思。

到底是洪武大帝,懂点基本法。

落到科举层面,他经过反复摸索,自然知道科举是招揽、笼络读书人的好办法。

有了读书人,有了教化,该地区才能安稳长久的成为汉地。他在北方这么做,他在新打下来的云南、贵州也这么做,只是那儿更荒,得先屯田,再兴卫所儒学,再考虑进一步。

洪武30年的夏榜,他利用君权的强势,给北方士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各位好好学,都有机会。俺老朱,是惦念着你们哒

虽然他最终没有走到南北取士、乃至未来的定额取士,可姿态是给足了。

故而,南北榜最初的舆论危机被压下去了、后来的借题发挥也被他利索的嘎脑袋了。

说起来,在知乎冲浪时,u还看到过一个阴谋论观点,认为这是刘三吾aaa朱元璋的双簧,刘三吾哪有胆子搞不公,都是朱元璋故意钓鱼执法,给北方利好。

啊这,不得不说,现代网友的脑洞很大,刘三吾不参与第二阶段的搜卷,那8个脑袋落地的调查组成员如果是为了配合朱元璋,是不是牺牲有点太大了。

郁新“”

金幼孜“”

老朱“”

不得不说,在这个猜想之下,皇帝和文臣都沉默了。

老朱缓缓说“咱其实也没有那么心机深沉。”

郁新“”

他嘴上不逼逼,心里逼逼

是啦,一般杀了了账,你想做什么,又何曾需要如此委屈迂回了

老朱想了又想,突然道“这后代的想象力真的很发达,按照如此说法,咱未来在他们的电视剧里,岂不是特别帝王心术,心机深沉”

朱棣叹了口气,心酸道“真实的帝王,就是一天天地教自己的小弟干活;再没事跑去救救小弟。”

围绕着教育上的南北问题,后面还发生了非常多的事

1、建文新政。

对建文朝的研究实在是太少了,实际上仅就姜氏秘史革除逸史的记录来看,它造成的危害远比南北榜事件严重的多,这个我们后面再提。

大家突地齐刷刷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

他有点害怕。

朱棣此时和善道“大侄儿,趁着大家都在,你不妨把心中的真实想法,都说出来,我们也要一一辨明,全部避过。”

看朱棣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感觉他很想走上前去,摇一摇,晃一晃,再倒置一下,把朱允炆心中的那些建文新政全部都给倒出来晒一晒。

朱允炆“”

我谢谢你。

他闭紧了嘴巴。

蚌壳,勿扰。

2、朱棣迁都设立北京国子监

不赘述了。

3、仁宗aaa杨士奇提出南北取士

建文aaa永乐年间的9科进士,按科举通史的统计,共1939人,其中广义上的南方六省江西、浙江、南直隶、福建、湖广、广东占8365。

江西最强,一省占266。

而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陕西这五个北方还算有点人口的省份加在一起仅1166。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偏远四省仅469。贵州数量为0

江西打败了9个大省还绰绰有余。

太不平衡了,这种情况谈什么落后地区的向心力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现在,江西人金幼孜,只想在地上挖个洞,先把自己藏进去再说。

老朱也为这直白的数字微微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