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茂才)。孝廉近乎现代的一种荣誉性称谓,由京都尹、郡太守、王国相具体实施。东汉早期规定,人口万中每年举孝廉人。(《书》、《志》第二十,百官五)被推荐的人,可以比较顺利的在县乡、州郡中谋职,有门道的亦可在京城某些部门谋职,但一般为小吏。永和五年(4年)东汉人口统计结果,全国总人口在4万,其中人口万的有个郡,万以上的有个郡(《书》、《志》第十九~二十三郡国)。可以说是一泱泱大国,人才并不缺乏。人们为了逐角孝廉、秀才,就出现了不公正和腐败现象,故时民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评讥时政的。范哗曾评曰:“时权富子弟多以为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书卷》六十一黄琬传)。这可能是年青时的华佗举孝廉不就的原因。
与之相近的是辟官。所谓“辟”乃是一种征用制度。东汉中央设有三公、吏、民、客、二千石、中都官六曹,其中的吏曹就是管选举的机构。魏晋以后由曹逐渐变为部。曹操的丞相府设立东曹、西曹,东曹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军官员的任免,西曹主管丞相府内官员的任免。对华佗的荐和辟是以汉廷的名义,与曹操的“山头”无关。东汉置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查《书》、《志》可见,辟用新官时太尉所为者居多。太尉“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太尉下设“长史一人,署诸曹事”。下设东、西、户、奏、辞、法、尉、决、贼、兵、金、仓十二曹,相当于现在国务下设的各部一样。故太尉辟官是很常见的了。(《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应该说明的是,东汉末代皇帝献帝在位年,人建安(——年)的年内,是州牧割据相互攻战最厉害的时期,汉室已衰微到不能自保的程度,包括曹操在内的政治势力,既不愿抛开忠君的面具,但处处又想置其于死地,正象建安十年(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的策文谓:“朕以下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献帝确实的感受到自己被军阀们当成了旗帜下边的装饰物“缀旒”,这再也恰当不过了。国中大乱,百姓遭殃,此时的举孝廉、秀才等正常的治国活动完全停止。直到魏黄初二年(年)正月曹丕初次颁命各郡、国,人口满万的,每年推荐孝廉人,如有非常优秀者,可不受户口限制(《志》魏书二-文帝纪第二)。此时的中国人口降至万,曹操于建安七年(年)回到本醮县后的感想是:“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佗被推荐做孝廉或辟官的大概时间,是在灵帝刘宏末年和献帝刘协在位初年的事,即中平到初平(4—4)年间的事。辟华佗为官时,正是宦官专权、百官不平、董卓势炽、州牧侧目的非常时刻,华佗被辟不就是可以想象的。
华佗曾被推荐为孝廉,推荐他的是沛王国相陈跬。被推荐孝廉的华佗,若年岁,则推荐时为4年,即时年已岁,我想这不仅是不可能的,如属实则是滑稽了。我曾仔细地以列表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东汉、三国(魏、蜀、吴)名立传者中记载较清楚的名曾被察孝廉、举秀(茂)才者,绝大多数是年少时举孝廉,初为小吏,逐渐升迁,可以说没有一个是超过4岁的。如曹操系熹平三年(4年)岁时,举孝廉,为郎,出任洛阳北部尉。重臣苟yu,岁举孝廉。《三国志》作者陈寿举孝廉较
晚是有原因的,陈寿年生,年去世。少年时在蜀国任郎,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时,作为三朝臣的陈寿因父丧在家养病时让侍婢进药,遭非议而累年不用,后经司空张华保举才得以举孝廉,目的是为陈寿进入晋庭建立通道,就这样年仅岁。可以这样推测,华佗一介布衣,到徐州等地投师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虽有才华,但门第低,无从通官道,直到陈硅发现并推荐他当孝廉时,华佗的年龄也不应超过4岁,即大约生于4年(恒帝永寿二年)以后。
③太尉黄琬也曾要征召任用他。黄琬字子琰,祖父黄琼初为魏郡太守,少失父,随祖父生活,生于年,狱死于年,年。任左转议郎时陷“朋党”而遭禁锢,被闲弃年,至光和末年(年)经太尉杨赐推荐征用拜为议郎,后屡迁任,至年董卓秉政,征为司徒,迁太尉(《书》卷六十一),举荐华佗,此时黄琬的年龄为4岁,华佗的年龄为岁以下,按“百岁说”华佗则为岁。无论华佗怎样晓养性之术,岁的人再辟为小吏,岂不贻笑千古?善于评论的陈寿不会不在华佗传后对岁的老翁举孝廉而不加评论的。
.半百说
如果以上推论是合乎情理的,还有一些记载可以佐证这种推论是站得住脚的。
..根据之一
《书》卷十二下曾这样写道“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以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如佗语,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