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他就是个添头
电影的第二组人物关系,是意识空间内调查失踪案的刑警,与一位初次降临意识空间的未来小姐姐。
刑警由于工作原因,曾经接触过不少例“看似平常”的诡异事件,包括失踪、失忆、突发性精神病变乃至更严重的恶性犯罪。
而小姐姐身为一个萌新,内心持有的是游玩兼做任务的心态,这也让刑警得以知晓一些有助于推演底层规则的信息。
这条线与主角线构成并行的双线,围绕着失踪案时分时合,刑警与男主同时展开调查,最终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女主的老公,也就是电影的第三组人物关系。
不同之处在于,男主是被以好友女儿身份出现的女主有意诱导去接近自己的老公,而刑警则是出于对男主的怀疑和办案的直觉,以及未来小姐姐的不经意“剧透”,进而把失踪案跟女主老公联系在一起。
女主老公作为意识空间内的“高权限用户”,此刻已经达成了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想都不敢想的“野望”。
此时的他称得上一句高端大气上凳次,无论是男主还是刑警,都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
陈一鸣猜测,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得以进入终选名单。
眼下刘易军已经沦落到在横城抗日神剧里演特务了,这倒是彻底发掘出了他内在的邪恶因子,不管是哪头儿的特务都能轻松驾驭,就算是演地下工作者,给观众的感觉也是这小子迟早叛变。
陈一鸣当然不愿意如此,这样拍电影哪还有乐趣可言?
这也从侧面说明,老潘为这场试镜付出了怎么的心血,他没有食言,确实是按照片尾名单第一排的标准来努力的。
魔戏的好演员就那么多,被铂爵一茬茬地薅,这不就薅无可薅了么。
卢亚文是个好演员,可惜与陈一鸣没有眼缘儿,至少现在的卢亚文没能激发出陈一鸣的创作欲望,只能有缘再会了。
那时候的昆哥是内地的中生代代表人物,是少有能独担票房的一线男演员,他本人也确实有过一番男主票房过亿的实绩。
进入新世纪第二個十年,陈昆限于戏路有些沉寂,虽然不至于沦落到剧圈去,但在电影里也少有出演主角。
陈昆能不能听话,陈一鸣毫无把握,这让他只能遗憾地给他标了个圈,而不是直接打勾。
最后一位就是刚有过一面之缘的“邻居”潘月明了。
两人为了接近女主老公各自都付出了大量努力,过程中先后带出了多个女主老公的“外围人物”。
于导演而言,选择他也就意味着选定了一个可以快速刷日程的方向,主动放弃拍摄过程中的意外,也一并放弃掉任何的观念碰撞与灵感火花,唯一目的就是踩着制片表拍完上映。
陈一鸣不相信这么锋利的内在气质,选角导演和小美看不出来。
唯一可惜的是,气质虽然多变了,演技上却多少带了点套路化,阴着脸的样子总给人一种“戴局长”的既视感。
试镜片段只能说是不温不火,没表现出多少让陈一鸣眼前一亮或是小吃一惊的东西,都在设想的范围之内。
从他的试镜片段也能看出这一点,当被要求表演一段三观被颠覆的独白时,他给陈一鸣的感觉不太像是万念俱灰,反倒更像是在抒发战斗宣言。
作为帝影的系草,刚毕业就主演主旋律传记电影的高材生,昆哥无论是硬件(颜值)还是软件(演技)都无可挑剔,至少出演《第十三层楼》这种脑洞向的科幻片绰绰有余。
更别说昆哥自带一股子疯批气质,试镜片段里,将男主探寻最后真相前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演绎得别具一格,颇有世界疯前我先疯、我比世界还要疯的荒诞感。
唯一的问题在于陈昆在片场能不能听从调度,陈一鸣虽然没跟陈昆打过交道,但也听过一些关于他的传闻,总之就难搞程度来讲,绝对不逊色于段一宁。
位列名单第二位的石磊之前跟陈一鸣合作过《1951》,在里面出演守卫阵地的副指导员,有一段很高光的长台词。
在陈一鸣看来,潘月明的试镜片段已经够格剪进粗剪版了。
同样是最后一幕的演绎,陈昆的演法是“疯狂”,潘月明的演法则是“释然”,震惊而后接受,接受不等于放弃。
一想到当最终谜底揭晓,观众知道女科学家心心念念的理想老公,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一言难尽的男人时,那种违和感一定很有趣。
大致上,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就是两个男女双人组,加上女主老公,一共5个人。
再下来的卢亚文同样是帝影出身,1984年出生,比师兄陈昆小了将近10岁,但一眼看过去反倒像是陈昆的哥哥。
<div class="contentadv"> 除了偏于“成熟”的长相,气质上他也属于老实厚道那一挂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