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唐军的内斗在木兰长安之行后告一段落,而西突厥却是愈演愈烈,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最终决战的胜负。
就在陈一鸣喊过之后,在剧组里一直寡言少语的张毅,突然举手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
<div class="contentadv"> “导演,这场戏能不能再拍一条,我有一些新想法。”
尽管只是一场内景戏,但张毅的行为也足以令现场众人齐齐侧目了。
要知道在场的都是混久了剧组的老油条,太知道“演员叫重拍”意味着什么。
这可是一线大腕独有的特权,而且还要看剧组的话事人是谁。
以陈一鸣当下国际双金大导演的圈内地位,放眼华国恐怕不会有太多演员可以当着他的面叫重拍,这其中肯定不包括张毅。
陈一鸣没有理会众人异样的视线与低沉嘈杂的私语,因为他想到的,是张毅那本手写的人物小传。
前世他不是没有遇到过张毅这种肯钻研的演员,但他们十之八九都没能出头,蹉跎在流量剧组里扮演着各种脸谱化的龙套,能够与真人出镜的鲜肉小花们对上戏已经是一种幸运。
以前的他无能为力,那么如今何妨一试呢。
于是陈一鸣在征求张宇同意之后,叫停转场并吩咐王威复位,给了张毅一个表现的机会。
随后就是多达十几次的重拍。
张毅突然改弦更张“恋爱脑”附体,直接让对戏的张宇闪了老腰。
那场戏之后,张毅像是受到了鼓励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每有出镜总会主动申请重拍。
哪怕是场景复杂、对手戏是郁南的外景大群戏。
陈一鸣这才确定,张毅创作那本厚厚的小传不是交作业,他还真准备在实拍中“贯彻”到底。
要知道在小传里,张毅可是将全片有他出镜的每一场戏,都仔细推敲并补充了背后的人物动机和人物心理。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在陈一鸣这个编剧心目中,乌戈这个人物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工具人合二为一的结果。
换句话说,乌戈本身是一个割裂的人物,根本就不存在贯穿始终的人物性格。
第一版剧本里,乌戈属于回纥阵营,是小王子杭晓明的下属,小公主万芊的爱慕者。
万芊对男装木兰的情有独钟,是乌戈黑化叛变的引子。
这条线略显狗血,而且背离了《木兰》家国天下的主线,因此陈一鸣把它跟聂元对木兰的单恋线一起隐藏到了幕后,单独的戏份全部砍掉了,只留下几个暗示性的镜头。
不过这样一来乌戈的戏份就太单薄了,于是陈一鸣在后续修改中把他与用来串联前后篇章的王庭使者合并,这就是最终剧本里张毅扮演的乌戈。
砍掉爱情线之后,张毅要塑造的,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正治生物。
前半段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武艺粗浅的奸诈使者,草原决战的末尾突然爆发暴露了出众的身手,借以逃脱了木兰的清算,也引出了后半段阿史那贺鲁引军东进的情节。
戈壁决战中乌戈已然是西突厥大军的副帅,统管围攻唐军营垒的三路大军。
计谋、武功、指挥,短短十几场戏,先后展现出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在西突厥阵营内部都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张毅需要让自己的表演撑得起人物地位的转换,否则呈现给观众的,就只是一个串联作用的工具人,分量不会比聂元身边的王川均多多少。
当然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陈一鸣本来也没打算让乌戈这个反派配角有多少高光,演得中规中矩就行。
但张毅显然不打算止步于此,他的二度创作,令乌戈这个人物“坏得颇有性格”。
至少让陈一鸣眼前一亮。
今天要拍的杀青戏,他的戏搭子换成了老戏骨余荣光。
外景,群戏,老前辈。
张毅“杠精”依旧。
也许是因为即将杀青的原因,他的杠劲儿还变本加厉了,只是一个滚鞍落马通告败报的出场,他就自己叫停了三次。
而且不止是调整自己的演法,还主动跟余荣光交流,“指点”对方的演法。
老余一开始是他习惯的“黑帮大佬”套路,不动声色眸光内敛,举手投足信心十足,看那架势似乎形势不利的是唐军。
张毅则希望老余带出点儿色厉内荏的味道,把张毅外表镇定内里惊惶的一面托住。
好家伙,一众幕后直接好家伙。
这算不算最后的疯狂啊,临杀青把导演的活儿都给抢了。
无奈陈一鸣这个正牌导演不声不响,余荣光这个暴脾气同样非常配合,其他人实在没有反对的立场。
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下,这场戏拍拍停停,进展的异常缓慢。
杀青戏,迟迟难以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