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首开先例·大臣特务制(3 / 4)

誉归大臣,不满之情归于君。”

“六曰流行,臣子指使说客以巧文之言,笼络君王,使君王对养客之臣言听计从。若不幸听从奸言。则祸国殃民。”

“七曰威强,做臣子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为己谋利、为己树威,损害群臣百姓利益,也损害君王利益。”

“八曰四方,臣子故意利用国与国的矛盾以威胁、要挟君王,或者提高百姓赋税、搜刮国库金银贿赂他国,或者陈兵边境以削弱内部力量。”

李世民捻着胡须满意的点点头。

“书背的不错。”

“有什么感想。”

李承乾抿了抿嘴角。

“做君王,并非易事。”

“处处危险,无时不独。”

李世民笑了,他知道这孩子有点被吓到了。

也是,只是背文其实是没有什么感受的。

但经历一旦与心中雄文所吻合。

那文中真意这辈子都难以忘记。

而天幕里的皇帝可以是是这“八奸”涵义的种种外象……

尤其是唐朝……

李世民收敛了笑意。

这八条你在唐朝都能找到。

甚至某位皇帝身居数条!

彼其娘之!

想起他就手痒!

“所以,你要时刻警觉。”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说着,背负双手,捏紧拳头。

“朕有点事,去去就回。”

……

【而想做一个优秀的明君,那就不能耳目闭塞。】

【雍正很感谢明朝皇帝,因为他们,所以雍正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臣,而是臣工的组合体。】

【而面对他们,皇帝只能胜利。】

【因为不胜利的下场就是明朝皇帝那般。】

……

大明一众皇帝齐齐叹气。

别说了……赶紧拿出方案吧。

我们准备好了。

……

【然后,雍正开启了特务的高光时刻。】

【密折制度在他手里闪耀出了最璀璨的光芒。】

【清朝皇帝都知道,明朝获取官员信息,多依赖宦官和身旁近侍,这种制度的危害是容易导致宦官乱政。】

【为了国祚永续,当然要找到一种更为合适且不易滋生乱政的方式。】

【于是满清一入关,顺治皇帝就开始提出一种“密封奏折”的新方式——官员与皇帝可以直接“对话”,将所见所闻汇报给皇帝。】

【但这种方式仅仅是个尝试,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康熙朝则巩固了这种方式,奏折范围及对象多了起来。】

【但康熙朝运用这种制度还停留在秘密进行。】

【因为康熙觉得,不能让每个官员都感觉时时处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这样不利于朝政稳定。】

……

{还是不太理解密折制度,为什么会有密折?臣子不一直给皇帝上折子吗?这折子也就皇帝能看啊?}

{不是,你理解差了,臣对君的报告,有章、奏、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多种样式。}

{按照惯例,清代臣工的报告,主要有题本和奏本两种。}

{关于钱粮、弹劾、兵马、命盗、刑名等需要公开的,多用题本。这种报告极其正规,有固定格式,也必须钤印,意思就是官员必须明确盖章。}

{另外的奏本,涉及的不是国家正规法令,多是私人性质的,比如到任、升转、谢恩及个人私事,则不用正式的印鉴,等于是给皇帝汇报私下里的工作。}

{题本一般首先经过内阁审核,然后交给皇帝。两种文体都经通政司转送给内阁,再直接转交给天子。}

{题本因为太正规,必须用正楷字,而且还要有摘要,等等,要求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这种文书写起来繁复而缓慢。}

{奏本就可以省去这些琐碎的程序,让皇帝尽早得到信息。唯一的问题是,奏本要经过通政司,这样就难以保证保密。}

{慢的题本,虽然正式,常常得到时已是“旧闻”。奏本虽然快捷,却因为手续问题难以保密。}

{但皇帝需要一种更快捷却能够保密的报告形式,于是密折应运而生。}

……

大明·永乐时期

“唉……”

朱棣无话可说。

别说为什么明朝皇帝想不到密折……

从朱见深开始皇帝都懒得上朝了,密折给谁看啊?

太监啊?

但话又说回来……

用太监这事还是自己开的先例。

所以大哥也别说二哥了。

都一样。

也别问为什么自己没想到了。

先不提自己半路出家根本无法做到康熙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