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着通篇大论,总结四字。
“教化蛮夷。”
四个字简简单单,但其分量却又是无比重要。
因为这四字
小刘据想不通,看向皇帝认真道:
“阿父,我不明白,教化蛮夷与天命有什么关系?”
刘彻伸手将小刘据抱进怀里,笑了笑,正色道:
“因为雍正自古以来的夷夏观。”
“此结一破,大一统的疆域统治才有了思想上的正统性,而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地方治理模式。”
“最明显的例子是就是改土归流,从此教养不仅是内地督抚臣属的责任,也是管辖边缘荒蛮地区的那些封疆大吏的职责。”
“换一种角度说,如果中原内地的百姓需要通过教养以收移风易俗之效,那么身居蛮夷之地的民众同样应该有资格被纳入教养范围中来。”
刘彻看向天幕,心中满是无以言表的复杂之意,最终也只能叹息道:
“而不是像历代前朝那样,被归入蛮野化外之区而遭到摒弃……”
“易言之,教养的内涵和范围,均已发生巨大变化。”
“再言之,以后这些地方哪怕又被后世子孙的大不孝行为给弄丢了。”
“哪怕其遗丢的时间是百年、千年。”
“这地方的法理依然会是中国。”
“因为……有了教化……”
“有了,炎黄文脉。”
小刘据眨着眼睛,突然道:
“阿父,曾大父在书里批文‘道根德表,以表循根’。是不是就是这样?”
刘彻压根就没仔细看过文帝写的批文,但这不妨碍他承认。
“是的,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
大明。
“天纵奇才,心智坚强。”
朱元璋拍了拍手上的渣滓,嘴里含糊不清着。
“确实是名贤主。”
马皇后看着老朱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道:
“你要是不开心就发泄出来……”
你这嬉皮笑脸的我觉得很不正常啊!
朱元璋翻了个大白眼。
“咱又没生气,发泄个球啊。”
马皇后更慌了,她伸出手摸向老朱额头。
“没发热啊……可怎么说胡话呢?”
老朱感受额头上的凉意,突然道:
“不对,你手咋这凉呢?”
“太医给你开的药你吃没吃啊?”
马皇后看着抓住她的手合在双手掌心内的老朱,白了他一眼。
“吃了!”
却也没继续刨根问底。
一旁的朱标微笑的看着恩爱的老两口。
心中却也有了一丝惆怅。
他明白为什么父亲不想说,也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不生气。
因为那道只存在幻想中的蓝图实现了。
朱标砖头看向天幕。
中外华夷,莫不向风。
……
大明·万历时期
小皇帝惊讶的无以复加。
这是一种来自世界观的冲击!
“南蛮……就这么…就这么……”
多少年了。
大明北驱戎狄、南降蛮夷。
费尽心思却屡禁不绝。
然后你告诉我,只一代皇帝就完成此事?
这是何等的天方夜谭!
一旁的张居正只觉得满心荒唐与无言的讽刺。
以此观之,明清两代对蛮夷观念的认知有南辕北辙般的差异。
大明持守的是华夷之辨的言说传统。
基本把北狄南蛮视为未被驯化的野兽一般加以对待。
既然是野兽,那自然要把“蛮夷”作为剿伐扫荡的敌寇,没有任何视其为教化对象的意思。
“于少保在《议和虏不便疏》中就以宋代澶渊之盟为例来分析明朝与瓦剌的关系,甚至用词都很相像,如说中国与寇有不共戴天之仇,又说丑虏贪而多诈等等。”
“但南北夷虏之势不同,其处之之道亦异。”
“苗人叛则不服,服即不叛。”
“北狄不然,去来来去,不可要结,不可盟信。”
“但苗人种类忿争相杀,乃本性固然,不能尽以汉法绳之。”
“既不可速战,又不可持久,所以自古用兵,未有大得志于南蛮者。
小皇帝听得直接点头。
是呀,对啊!这才是正常的呀!
“但先生,为什么他就可以?”
张居正看着天幕里的雍正,看着那句“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低头苦涩道:
“因为我们错了……我们走错了……理解错了。”
小皇帝的心提起来了,他的直觉告诉他,“我们”这个两字的内含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