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走私船到港
在1799年,即18世纪的最后一年,伦敦迎来了一个异常寒冷且灰暗的冬季。工业革-命的烟囱与泰晤士河上弥漫的水汽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笼罩着整个城市的阴沉图景。
尽管此时的伦敦尚未达到19世纪中叶“雾都”的污染峰值,但煤炭燃烧释放的硫化物,已让冬季的雾气染上了煤烟颗粒,砖石建筑群在这片灰蒙蒙的帷幕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座座沉默的巨兽。
清晨的阳光本应为这座城市带来一丝温暖,但浓雾却将光线切割得支离破碎。泰晤士河的两岸,成百上干座的烟囱不断喷吐着黑色的烟雾,与河面上的水汽混合,形成了一片片厚重的灰色帷幕。教堂的穹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座巨大的沉默守护者,默默诉说着时代的沉重。
街道上,行人裹着羊毛呢外套,深蓝与褐色的色调与周围的雾霭融为一体,只有偶尔驶过的贵族马车,其车厢上的鎏金装饰在稀薄的日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为这单调的色彩增添了一丝亮色。
而在河岸码头区,运煤船卸货时扬起的黑色粉尘与雾气混合,在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投下了流动的阴影,宛如这座伟大建筑正默默诉说着时代的沉重。
酒馆里飘散出来的杜松子酒气息中,劳工们啜饮着掺热水的廉价啤酒,而绅士俱乐部壁炉前,雪利酒杯碰撞的声音伴随着关于安德鲁法国入侵英国本土的热烈讨论,随着柴火噼啪作响,将人们的思绪带向远方。
由于小冰期的影响,该年的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低约3c,虽然泰晤士河未完全封冻,形成所谓的“霜冻集市”,但在海德公园,橡树枝条上垂挂的冰凌已经足够让马车驶过鹅卵石街道时,马蹄铁与冰碴碰撞的声音格外清脆。
然而,在这个阴冷无风的日子里,“一场特别刺鼻、又浓又黑的烟雾”自上午10点开始降临到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短短48小时之内,这场充满粉尘的烟雾迅速转变为了严重的雾霾事件,使整个大英帝国的首都陷入一片昏暗之中。
由于缺少风雨的帮助,浓雾(霾)迟迟难以消散,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污浊空气开始引发许多居民的咽喉、心血管与肺部疾病的爆发。两周后,伦敦卫生部门宣布这场严重的浓雾(霾)事件已经造成了至少数百人的死亡。
与此同时,繁忙的泰晤士河因大雾天气不得不暂停所有航运活动。河港管理部门向来往船只的船主们发出通知,在浓雾消散之前他们必须停留在原地等待进一步指示。
这次雾霾期间,泰晤士河航运几乎是全面停摆,70万市民在煤烟弥漫的城市中摸索前行,而走私者却抓住这一机会活跃起来。
利用河道能见度极低的优势,走私船主们将法国运来的丝绸、骨瓷、烟草、酒水、药品、橡胶制品,甚至谷物等大宗货物通过隐秘码头输送进城。黑色雾霾成为了地下经济的一道天然保护伞,让这些非法交易得以隐蔽进行。
拂晓时分,一艘来自荷兰的双桅商船——“北海女神号”,借着引水员复杂指令和码头上各种港口雾灯的指引,悄然穿过河港狭窄的甬道进口,向着空置的12号码头缓缓靠近。在这片朦胧之中,“北海女神号”几乎无声无息地融入了伦敦的夜色。
不多时,在商船的后甲板上,一个低沉而具权威的男人声音在忙碌的船员中间响起:“全体注意!准备抛锚!”
这是大副菲尔德·托克的声音,他那镇定自若的指挥让整个操作显得井然有序。
菲尔德身材高大,约莫30岁左右,浅蓝色的眼睛和栗色的头发使他在昏暗的光线下也显得格外醒目。他的外表给人一种极其镇定和坚毅的感觉,那种气质是历经无数风雨与艰难险阻的人所独有的。
随着船逐渐靠近码头,年轻的大副继续下达命令:“注意,准备收主帆,后帆和三角帆!”
两分钟后,第三道命令随之而来:“收帆!卷帆!”话音刚落,所有的帆都被迅速收起,“北海女神号”凭借惯性慢慢向前滑行,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移动。
此时,船上的十一名水手和一位走私引水员各司其职,有的奔向大帆的索子处,有的则负责控制转帆索和卷帆索,所有人都在菲尔德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
尽管周围环境恶劣且视线受阻,但他们的配合默契,使得“北海女神号”安全靠岸。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被浓雾笼罩的黎明,为这座古老城市的神秘面纱增添了几分紧张而又刺激的气息。
此时,菲尔德四下环视了一圈,检查手下船员们的工作进展。当他听到有人因煤烟刺激而咳嗽时,便迅速命令这名船员戴上口罩,并前往船舱内休息。
在看到自己的指示被迅速而准确地执行后,菲尔德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转过身,走到靠近码头一侧的船舷边,将手中的玻璃煤油灯高高举起,然后以逆时针方向持续晃动三次,作为特定的信号。
很快,“北海女神号”的水手们顺利地抛下了船锚,并将船体前后两处缆绳与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