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唐传奇诗人(3 / 3)

作品。

在和州,他遭遇知县刁难,半年内三度搬家,住所一换再换,从宽敞的房子到狭小的陋室。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他心中,房子虽破,却因自己的品德高尚而熠熠生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体现出他对高雅志趣的坚守和对世俗的不屑。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涯,回到洛阳。23年的漂泊,让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发如霜的老人。但他的豪情依旧。

面对好友白居易为他鸣不平,他豁达回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到长安的刘禹锡,再次游览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已一片荒芜,桃花不再。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用这首诗宣告自己的归来,也表达对命运的不屈。当年打压他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而他却顽强地挺了过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好友相互唱和,享受着闲适的时光。即便此时,他依然不服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展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公元842年,71岁的刘禹锡在洛阳辞世。他的一生,政治上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

被贬途中,他依然积极生活,为百姓谋福祉,诗文中尽显豪迈豁达与乐观向上。刘禹锡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逆风生长的绝佳榜样,给无数失意之人东山再起的勇气。

——“为什么这些诗人的名字都这么好听,李白,孟浩然,白居易,陈子昂,贺知章等等。”

——“最喜欢的就是他这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真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