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用意,他是想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华,所以纷纷推辞。
然而,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用典精妙,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更是将滕王阁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滕王阁也因此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列。
当王勃写完这篇序文时,全场宾客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阎伯屿也对他赞叹不已。
然而,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一年后,王勃在探望完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遭遇风暴,溺水身亡,年仅27岁。与此同时,《滕王阁序》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
唐高宗读完此文拍案连呼“奇才,奇才”,急切地询问王勃的下落,直言要重用此人,却不曾想到那个当初被逐出长安的少年如今已经淹死了。
【原来心态好,真的可以长寿,唐朝反eo第一人,嘴硬到天塌下来都能用嘴接住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大唐最“头铁”的诗人。因为嘴太“欠”,一生遭贬27次,流放在外23年,历经风霜。然而,归来仍是少年。
他的好心态让他活到了70多岁,熬死了一位又一位讨厌他的人,也把自己熬成了“八成”。
他成为了大唐最通透、最乐观、最豁达的诗人。他就是大唐诗坛的国手——诗豪刘禹锡。有人喜欢过李白,有人喜欢过杜甫,当然也有人喜欢过苏轼,但最后还是喜欢刘禹锡。
都说诗人不贬不成诗,难得的是刘禹锡那豁达乐观的心态。而他也用一生诠释了那句“没心没肺,活着不累;遇事不愁,人间顶流”。
公元772年,刘禹锡降临人世。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人说是嘉兴,有人说是河南。他还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如今真假已很难考证。
刘禹锡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声名远扬。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踏上科举之路,一举进士及第。
要知道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朝,这是何等的荣耀!随后,他又连登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一路开挂,连登三科。年纪轻轻就成为监察御史,在官场崭露头角,引得众人瞩目。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彼时的大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余波未散。地方军阀割据,朝堂大臣结党营私,宦官更是趁机专权,皇权摇摇欲坠。
年轻气盛的刘禹锡怀揣着满腔报国热血,联合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他们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重振大唐雄风。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这群空有笔杆子却无兵权傍身的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退位,革新派的首要人物被处死,刘禹锡和柳宗元等8人被贬至偏远之地担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一贬便是漫长的10年。
刘禹锡被贬至偏远且落后的朗州,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
他积极采集民歌,将其编写成浪漫的诗篇,其中《竹枝词》尤为著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这近10年里,唐玄宗对他们刻意打压,下令即使遇到朝廷的大赦,他们也不在赦免和迁移的范围内。
然而,刘禹锡依然豪情不减,高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眼中的秋天,充满希望与活力,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
公元815年,刘禹锡终于迎来了奉诏回京的消息。可回到京城的他依旧不改张扬个性。
在游览玄都观时,看到盛开的桃花,他诗兴大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写桃花,实则暗讽新贵,字里行间满是对那些在他被贬后得势之人的不屑。可想而知,这首诗很快就为他招来灾祸。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连州。
在连州,刘禹锡没有因仕途的坎坷而消沉。
他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修整亭台水榭,改善当地环境。公元817年,连州遭遇罕见疫病,他展现出医学天赋,在柳宗元的帮助下研制出救治方子,还写成《传信方》。
后来,该书被收录进日本的《医心方》和朝鲜的《工艺宝鉴》,造福了无数人。
此后,刘禹锡又辗转贵州、河州等地任职。在夔州,他像在朗州一样收集整理民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