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锦衣回乡(二)(1 / 3)

很小的时候,刘学记得爷爷曾跟他说过,说他年轻的时候他们老刘家有一个祠堂,祠堂里有一份族谱。祠堂建于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三间正房和三间配房。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祠堂显得极为的破败。

到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将祠堂给推倒了。祠堂推倒后,族谱便下落不明了。直到九十年代,族谱才再次出现在刘氏族人面前,原来是刘学本家一个爷爷将族谱给藏了起来。

虽然族谱再次现世,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族谱缺失了一部分。经过整理,人们发现缺失的是最早的那两百余年的族谱。

在华国北方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说的是明初移民的事情。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再加上疫病横行等天灾人祸,中原大地呈现出一副赤地千里,百里不闻鸡鸣声的悲惨现状。等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县一带迁移百姓到中原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官府的强制命令下,超过百万的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迁移的路,刘氏一族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山西迁移到了如今的刘家村。据说当时一起落户在刘家村的一共有五家人,这五家人原本就是一个村子的,而且还都姓刘,所以新的村子就取名为刘家村。

在村口依然有几名老人在晒太阳,看到长长的车队到来,几名老人停下聊天,颤颤巍巍的起身看向从车队上下来的人。

这次刘学没有下车,而是吩咐王承恩去跟老人打听一个叫刘恭瑜的人。刘恭瑜是刘学在族谱上看到的记录最早的一个名字,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只要找到这个人,就能找到遗失的族谱。

“四师兄,吩咐下去,今天就在这安营扎寨吧。”王承恩刚走,刘学又跟肖荣荣说道。

“是,陛下。”肖荣荣推门下车去传达刘学的旨意。

肖荣荣传达命令后不久,御林军立刻行动了起来。一部分御林军离开村口去远处建立警戒点,另一部分御林军则将车开到了不远处的打谷场上。来到打谷场后,御林军士兵立刻从车上卸载帐篷,开始搭建帐篷。

帐篷是给士兵们用的,刘学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当初他想建造一座由钢铁打造的城堡,一开始他买了不少的钢材,后来在海参崴的时候,他又偷偷的从战舰坟墓里偷了不少废弃的战舰,再后来他又开始收购钢材,甚至是废铁,但是直到现在,那座城堡也没能建成。

城堡没有建成,但刘学又有在野外休息的需求,于是他在现代买了一栋别墅,然后将别墅收进了壶中界里,临时过渡用。

很快,王承恩带着一名看上去能有三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在不远处,还有两个年龄稍大的男子被御林军挡下了。透过车窗,刘学仔细的打量着这个男子。

长相一般,身高估计也到不了一米七,身材也并不魁梧,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下摆甚至都已经磨的快要成现代的乞丐装了。从该男子的脸色看,他应该是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脸色显得有些发黄,双眼也没有什么神采。总之就是一句话,这个男子和大明其他万千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人应该就是刘恭瑜吧,自己的那个记不得多少代的爷爷了。

“小人刘恭瑜,见过公子。”看着王承恩把刘恭瑜领到车边后,刘学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对方了,于是他没有下车,只是把车窗降下,露出了自己的一张侧脸。

此刻,刘恭瑜的心跳非常的快,他特别的紧张。从刘学一行表现出来的样子,刘恭瑜能猜到刘学一定是京师里某位达官贵人的公子哥,要不然不能有那么多穿着奇怪服装的人为他服务。

“你叫刘恭瑜?”刘学问道。

“是,小人就是刘恭瑜。”刘恭瑜小心的回答道。他的腰弯着,不敢抬头看刘学的脸。

“你家里几口人?有几亩地?”刘学继续问道。

“小人家里一共六口人,小人的父母、发妻和一对儿女,另外小人家里没有土地。”刘恭瑜回答道。

“你没有兄弟姐妹?还有你家的土地哪里去了?”刘学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老祖宗竟然混的这么惨,连土地都混没了。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帮一帮他?如果帮的话,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呢?帮多了会不会改变历史?

犹豫了一下,刘学突然醒悟过来,自己穿越到大明早就改变了太多的历史了,稍稍改变一下刘恭瑜的算个球事啊。

“小人有两个妹妹,都已嫁为人妇。”刘恭瑜不知道这个贵公子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些事情,但是既然对方问了,那自己如实回答就是了,千万不能惹对方生气,否则肯定没自己的好果子吃。“小人的爷爷的爷爷曾经生过一场大病,为了给小人的爷爷的爷爷治病,小人的爷爷的父亲便把家里的几亩地卖与了村里的金老爷。如今,小人一家靠租金老爷家的十亩地过活。再有就是家中娘子也会缝缝补补以贴补家用。”

听到刘恭瑜所说的他家的情况,刘学直觉对方肯定过的不好,可这就是千千万万的大明百姓每天要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