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应募的难民太多,登记工作比较繁重,因此那些登记人员都是轮换着吃的午饭。为了节约时间,王府直接送来了大米白面和蔬菜等食材,然后就在那些粥棚里开始做饭。
等饭做好了,登记人员轮换着到粥棚里去吃饭。吃完饭,那些已经登记完信息的难民排好队,准备领取一碗白米稀饭和一个白面馒头。而那些正在排队的难民也有王府护卫拿着篮子挨个发放馒头和稀饭。
“大恩人哪,信王殿下就是观世音菩萨转世,是老天爷派下来拯救我们的啊,来世小老儿当结草衔环以报大恩哪。”排队的队伍中,一名约莫五十多岁的老人接过护卫递给他的馒头和稀饭后,眼泪扑簌簌就流了下来,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东边磕头,以感谢信王的救命之恩。
随着老人的跪下,他周围的人也跟着跪下,然后大声感谢着信王的救命之恩。渐渐的,难民队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跪下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所有的难民都跪在地上感谢信王的大恩大德。
牛家庄村旁有一条小河,河流不大,也就十几米宽,两岸的河堤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树木。此刻,河堤上有着不少的身影,这些身影都是牛家庄的壮劳力,他们在河堤上正卖力的伐树。
牛结实站在河堤上指挥着众人,不时的发出一些指令,在他身边站着的就是徐应元。昨天傍晚,刘学找到了徐应元,交待给了他一些事情,然后徐应元便立刻动身来了牛家庄。
其实在刘学决定要帮助难民后,他就想好了要把仓库和火柴厂、水泥厂建在离牛家庄不远的那片盐碱地上。另外,他也想好了这数千难民的居住问题。
徐应元来到牛家庄后,他立刻找到了牛结实,并转达了刘学的命令。听完徐应元转达的命令后,牛结实立刻敲响了铜锣,然后全庄的人开始集合在牛家祠堂前的空地上。
当天晚上,牛家庄男女老少齐上阵,到河堤上去伐树。现在是春天了,天气已经转暖,就是住在用木头搭建的简易窝棚里也不会感觉到太冷了。
招工这天的下午,已经登记完的难民拥挤在登记点周围不肯散去。突然,一群信王府的护卫跑了过来,领头的人大喊道:“青壮年都出来集合,你们有事情要做了。”
听到喊声,那些青壮年立刻朝这群护卫跑了过去。
待人群聚集的差不多了,护卫头领大喊道:“明天你们就要开工了,但是你们还没有住处。”护卫头领伸手一指南边,说道:“在南边几公里外,有一群人已经在伐木了,现在,你们要去那里建造你们自己的家园。废话不多说,出发。”
家是什么?家是和家人住的房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子就是家。对于这些难民们来说,自从背井离乡逃难出来后,他们就已经没有家了。现在听人说要让他们去建造自己的家,难民们立刻爆发出了数倍的士气。在那护卫头领一声“出发”后,所有人立刻大步朝南边走去。
因为登记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所以这些难民们不会有自己走了家人该怎么办的担忧。他们带上自己的家人,抛下那简陋窝棚里的所有,昂着头沿着官道一路向前。
三四公里的路很快就消失在这群难民的脚下,他们来到了牛家庄。护卫头领,也就是信王府护卫里那一百名京营士兵的百夫长于高磊让大家先等一等,然后他带着两个亲兵进村去找徐应元和牛结实。
“这位大人,请问您是信王府来的吗?是来找结实大伯的吗?”村口,几名孩童正在这里玩耍,看到大队人马赶到,几名孩童也不害怕,走过来朝队伍前面的于高磊问道。
于高磊点头,说道:“我就是信王府来的,牛结实在哪?”
“请您跟我们走吧,我们带你们去找结实大伯。”孩童说道。
接着,几个孩童把于高磊带到了小河边的河堤上,在这里他见到了牛结实和徐应元。双方一碰头,立刻开始商议。商议结束,于高磊转身去通知随他一起来的难民。
跟着于高磊来牛家庄的难民约莫有三千多人,其中有近一半是青壮年。
时间不等人,早一点把房子盖好,就能早一点住进去。于是于高磊回来后立刻把难民们带到了河堤上,这里经过牛家庄村民们一夜加半天的砍伐,地上已经堆放了大量的木材。
不用谁发布命令,难民们看到地上的木材,立刻主动上前开始干活。
因为时间太仓促了,要建足够数千人居住的房子很难,所以刘学的计划是先搭建简易的窝棚,然后再慢慢建砖房。至于难民们没钱建房的情况,刘学并不担心,不知道有银行贷款吗?
到傍晚的时候,所有的难民都已经登记完毕,一共是一千九百多个家庭,还有一些零散的人,合计九千五百四十三人。其中男女参半,包括女人在内的壮劳力有接近五千人,如果把年龄范围再放大一些,能干活的有七千六百多人,剩下的一千多人都是老弱病残,是真正不能干活的人。
第二天,七千多劳动力分成了数个队伍,每个队伍都有几个被推举出来的领头人对队伍进行管理。然后这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