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将军百战死
出兵河西,抵抗吐蕃,看上去就八个字而已。实则里面涉及到的事务方方面面,多到不胜枚举,其难度不亚于打一场灭国之战。
对于一个暂时还可以在中原苟且多年的政权来说,下决心出兵边疆,干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内部是不可能没有争议的。
而方重勇作为汴州朝廷真正的话事人,他要做的,不是犹豫不决,不是苟且不前,而是得想办法平息内部的争议,并认认真真的做好出兵的准备。
为此,方重勇单独面见了严庄、李筌、刘晏三人。这三个人,在汴州朝廷内,分别是掌管政务、出兵规划与后勤支持的。
一场又一场面议下来,结果有喜有忧。
严庄反对出兵,而李筌和刘晏则是坚决支持。
只是,严庄虽然态度很明确,表示不支持出兵,但他这里的问题反而并不大。
目前汴州朝廷运转平稳,又没有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说已经有些“新朝雅政”的姿态,翻不出什么浪来。
然而,李筌和刘晏即便是支持出兵,却也提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官家,如果要出兵河西,那么要运筹长达千里的粮道,显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行的。
谁也不好说这一战会打多久,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啊。”
开封府衙书房内,李筌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支持出兵,但是出兵的困难,比想象要多,这些都必须现在就提出来。
“你细说一下,不必忌讳什么。”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其实吧,这些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要出兵河西,则必须以长安为支点,理顺粮道。而要摆平长安,又必须要把洛阳经营起来。
只是如今,长安与洛阳皆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元气大伤。
要把洛阳经营起来,别的不说,首先就得把汴州通往洛阳的运河,重新疏通,并在沿途设立渡口。
然后让洛阳的含嘉仓,成为军粮运输的起点。”
李筌正色说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叹息道:“确实如此,若无粮秣支持,此战要赢,难如登天。”
河西那边,本地粮草不必指望了,不是落到吐蕃人手里,就是被坚壁清野,收入到沙州府库里了。
汴州军劳师远征,一切都得仰赖关中的补给。
而关中残破,已经供养不起大军出征河西,必须要从中原运粮。中原运粮的起点,并不是洛阳,而是汴州。
可是,如果以交通条件来说的话,洛阳的含嘉仓才是最适合的地方。作为总后勤基地,通过黄河与两京驰道,将粮秣运输到长安。
要不然,就算三军将士凶猛如虎,饿着肚子也打不赢吐蕃人啊!
要打仗,得先修路挖渠。
汴州不缺粮,但是缺乏低成本运输到长安的路径。当年基哥为了补给长安而修的渠,现在方重勇也要重新将其拾起来继续用!
还是那句话,中央政权要承担的责任,与地方割据政权是完全不同的!
“确实,不经营洛阳和长安是不行了,这一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重勇微微点头,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为了出兵河西这点醋,就必须要包洛阳和长安这盘饺子。为了实现战略目的,很多时候,经济利益就必须要排在后面。
如若不然,以后吐蕃人年年进攻关中,汴州朝廷就等同于被捆住手脚,年年要防备吐蕃军东征,那还怎么发展
要经营长安,不说是恢复到开元时期,起码要能够作为囤积粮草和补充兵员的地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待我军出征的时候,只怕凉州以东的陇右各州皆已沦陷。吐蕃人打到凤翔府,都不是不可能。
下官并不是说不要出兵,而是此战之凶险,或许会超出想象之外,官家还是不要期待太高。
这件事急不得,出兵了,就要战而胜之,慢一点都可以的。”
李筌无奈摇头说道。
他本人是很支持出兵的,于公于私都是如此。只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故意隐瞒客观上的一些困难。
枢密院就是规划战争,调度军事资源的。
李筌作为枢密院的头头,自然是明白,这一战即便是现在决定要打,真要跟吐蕃人干起来,最快最快也是半年后了。
也就是今年深秋入冬之后,那也是吐蕃人惯有“下高原过冬”的传统。当然了,吐蕃人消化巩固地盘,其实也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他们也很适应稳固蚕食地盘,不比那些游牧民族。
所以,这一战的战争规模,可能比他们预想的要大。但战争的节奏,却未必是快如闪电,很可能就是长期对垒之后,寻找机会破敌。
不得不说,吐蕃人也很擅长打这种一板一眼的“慢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