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翻车了,翻车了,洋人当真了,要派(2 / 4)

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

就算有,也被他带进棺材里了。

李郁在车尾部比划了一下

“在这装个钩子,吊一小木桶,盛放油脂,再放个小刷子。”

“让金山卫的水师配合一下,出海打几头鲸鱼。鲸鱼油可以作为车轴的润滑油脂,目前大概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佳替代品了。”

“是。”

众人没有诧异于王爷如何懂的这么多。

作为信奉“天命论”的古人而言,一个注定要当天子的人,自然是受到上天眷顾的。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是基本配置,超越常人的智慧也很正常。

除了生孩子,其他的领域天子都可以指导一二。

古人就是这么的单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除非吃不上饭,否则古人心里还是承认有种的

绝大部分人不太会产生僭越的想法,他们希望头上有一位“开明帝王”,这种心理哪怕再过几百年也依旧残存。

4轮车厢分两种一种载人,一种载货。

第一种暂时的产量会很少,第二种产量会很大。

按照李郁的要求

辎重营内,一大半车辆要换成四轮车。

凡军用车辆,成本要低,设计要简单,质量要可靠外形参考的是花旗国西进运动的那种大篷车。

李家军是全火器化军队,决定了对后勤的依赖度会很强。

四轮车厢确实更能装,而且稳定性好。

以前的两轮板车、两轮车厢装载量少,而且有一部分往下的重量是被牲口承担了。

江南是大平原,而且在铺设水泥路。

良好的道路环境,才是四轮马车流行的前提。

在某些道路恶劣、山地遍布的州县,发明这个就等于是屠龙刀。

车辆问题解决了,可牲口问题却照旧困难。

李家军长期面临马匹短缺的问题,战马就不提了,满打满算勉强2000匹。

驮马,也很短缺。

辎重营的主力是骡子,暂时看来能够平替。

于是,范京特意约见了江南最大的13家牲畜行。

直接付定金1000两,预订优质骡子。

按照市场价,现银交割,十分豪气。

总之,如今的江南商民都逐渐接受了改旗易帜的现实。

而且心里默念着,清廷永远不要再打回来了。

吴王殿下,是个好人,不爱折腾。

只要遵守规矩,就不必担忧被破家。

大清子民从来没有想过,军爷购买东西会按照原价付银子,特痛快。

而且军中购买,数量动则成百上千。

江南各行业的商人都动了心,纷纷携带厚礼去苏州府拜见经济大臣范京。

范京自然不敢乱收,

而是将所有商人召集到一家茶馆,开了个简单会议。

首先,肯定他们投身光明的事业的行为,非常值得鼓励。

然后,礼物收下充作为吴王殿下的贺礼,名字和价值都会列入礼单,呈送王爷御览。

最后,是公开最近需要的二十八种货物。

从皮靴军帽到炮楼建筑,包罗万象,而且明码标价。

范京计算过,大概是3成的利润空间,相对合理。

商人们自然愉快的展开竞争,按照价码和详细数据,互相展示自己的实力。

比如雇工数量,比如家族秘传技术,比如持业数十年从未出过差池。

范京当场拍板定下合作。

之后自有属官负责对接,谈具体的货物交付要求。

从此开始就没有预付定金之说了。

货到之日,一次性付款8成。

另外2成,在三个月内付清,美名曰质量押金。凭的就是吴王殿下长期行事守规矩的信誉。

而很会拿捏商人心理的吴王殿下,

还追加了一份手令,凡是在承接军单期间,均可在作坊门口悬挂铜制牌匾一面。

上写吴王府商业合作商

单子结束,立马摘下拿走。

这种类似黄马褂的玩意,很有市场,很能击中人心。

挂上这铜牌做生意,莫名的硬气,胆子壮。

3000里外的广州商人们,也在狂欢当中。

自从粤海关总监督换帅,换上了和珅的心腹内务府旗人永祥,出口生意就做的特流畅。

以前对于洋商的各种限制,如今纷纷被搁置。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奏请乾隆通过了防范外夷规条,其中规定

不许洋商在广州过冬

不许洋商租赁房屋、随便出游

不许洋商雇佣本地人做佣仆

不许携带番妇上岸

可以说,乾隆对于洋商是非常警惕的。

而永祥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