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8章北极驱邪院
“北极驱邪院那是什么”
“是道门正统的,属于天官的机构。主要的作用,和你说的一样,就是代天巡狩,扫除妖邪。”
“这名字好酷炫啊”
“道门的许多名字都很酷炫。按照这套体系,雷部、火部之类都有自己的一套天官名。你之前也用过是吧”
商洛点了点头,他确实使用过。比如大内的“上清翊卫”晋升体系,是从判官、大判官、统兵执法之类的晋升,然后进入到斩邪使、御邪使、伏魔使、考召使等不同的细分领域。
“这名字是谁想出来的”
“嗯名字本身,应当是历代的道士想的。你觉得很‘酷炫’,是因为想名字的道士知道你喜欢什么。”
“因为,可以怎么酷炫怎么来是吧”
“毕竟和儒道释里面,儒来自上古术士,是国礼。孔子之儒你可以解,先孔之儒不可解,也没有必要。毕竟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祇,还有社稷神之类,本就不是为了让人参与进去才这么设计的。释家是外来之道,这且不说。道是我国之教,所以老道士会想办法逗你们开心,而且想怎么逗就怎么逗,怎么解释也全看我们自己。所以,就有了北极驱邪院这种像是小说里面才会有的名字。”
“所以,我可以用”
“可以。主要你现在是代表朝廷要变成天庭,用这个名字正好合适。而且这个名字”
文阁老斟酌了一下措辞:
“监察御史在文化风尚有持续产生吸引力的要求,所以有必要保持风格范式稳定性。”
“额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文阁老小声说道,“监察御史也有特殊制服是吧这活你不整得酷炫一点,没人愿意干的。”
“啊!原来酷炫就是驱动力啊。”
“诶,就是这样。”文阁老点了点头,“不少人就是为了那套行头,才来去做御史的——至于,为什么不能提升待遇,只能提升荣誉,商洛你怎么想的”
“我想先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
“朝廷的看法,其实比较复杂——我们这一系的人,虽然在朝中并非权倾朝野,但一定的话语权还是有的。我们想要提升御史的待遇,一会儿并不难。就御史现在的工作而言,发两倍的工资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均衡。御史位卑而权重,如果再给予过多的薪水,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失衡。”
“哪方面的失衡”
“主要是新鲜血液的选择。很早以前,御史基本是新科进士来担任,这个时候御史是排名前几的出路。因为那个时候,监察御史的定额是110人,朝廷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庞大。110人里面,大部分都在都察院查案,少部分担当巡盐、巡茶等职务的时候会出外勤。这种时候,七品御史升入五品官的概率是42%。同样是七品的县令,升到五品官的概率只有3%。”
“原来御史以前是这么好的出路”
“对,但那是以前。之后朝廷在永庆中兴的时候进行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可以被视作‘现代化改造’的一系列变革。朝廷雇员的规模被大大增加了——在以前,所有在京有官身的官,就算加上派驻在外的督抚、总兵等,也不过1600多人。大明会典记载的全国文官,定员24600人,其中20000人在7品知县以下。知县以上的,只有4600人。你现在再看看我们,光是一个户部省就超过20000人,其中户部总部有2000人,户部省度支部又1300人,户部税务部更是有4200人之巨,其中还包括许多外勤干员。”
因为整个朝廷的规模都膨胀了起来,监察御史的规模也水涨船高。
这一系列改革就牵动了一个不可更改的规则——科举取士。
现在六部一个部比以前整个在京的朝廷的人还要多,光靠进士根本就填不满。而朝廷显然也不准备按照朝廷扩员的比例增加进士的录取规模,因为考中进士的人哪个都不希望进士的含金量贬值。当他们来做决定的时候,进士的数量不可能增加。
进士就那么多,又需要人来做官。所以太祖高皇帝指定的举人做官的方略就又被请了出来,变成了大明目前的主要取士途径。每年朝廷招募的大量人员中,举人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而进士则主要在翰林院及其附属机构活动。
所以相较于以前而言,举人的含金量被贬值到了“看起来似乎谁都有机会”;秀才更是“不限量大甩卖”,变成了一种通过性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
毕竟,做决策的人是进士,而不是举人。当朝廷决定通过贬值某种功名来维持朝廷的运行的时候,那么编制的一定不是进士,而是其他功名。
这也导致进士的含金量直线上升。因为在录取数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有资格考进士的举人呈指数级暴增,考进士真正成了千军万马过大桥。以往每次参加会试的举人一般是5000人左右,因为每年也就录取五六百。现在光是江宁上元两个县就有将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