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7章假期授业
国子监门口久违的热闹了起来。现在是寒假期间的假期授业,新生们都要来这里。
国子监既是高等学府,也是政府部门,所以课程之外的事还是挺多的——一般的学校其实不会这么频繁地举行这样的学期之前的授业,国子监的做法倒是很老派。因为这是很多年前,公共交通还没那么发达时的做法。
因为那时候,学生多半是要把求学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个极其重要,与自己原有社交圈完全隔离开的阶段。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没有准点地按照时刻表来运行的火车,来回一趟学校可能小半年就没了。所以那年头,国子监的学生往往中途都不会回家,一连五六年都会待在京城。
以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来说,学生提前一个月到学校也是常理。
现在虽然所有大学基本都有这个规矩,不过一般是要求学生在开学前的几天到,集中几天完成说明和体检开学。而不是像国子监一样,还是拖一个多月那么长。
住在应天的倒是问题不大,住在郊区的可以坐电车来。但要是家里住得远的,就只能真的提前一个月来学校了。
不过国子监的监舍——别处是宿舍,这里是监舍——它在假期也开放。而且到了就可以直接入住,不需要等开学。
虽然听起来像是监狱,旧时管理起来确实也像是监狱,但如今这里的条件还算不错。
“没想到我竟然也有监舍.”
【这话怎么听着像是你要蹲大牢似的。】
“嗯如果要住校的话,确实和蹲大牢差不多吧。”
法厄同把他带到了自己的监舍里——国子监在这方面有些死板。不管你住不住在学校,反正每个人都是有监舍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房间,这是国子监的规矩。
原则上虽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住校,但实际上“原则之外”的情况其实非常多。只要有家长的书面认可,在外面住也可以。
【某种程度上这像是你们这个朝廷的写照。虽然很多地方的规矩都很陈旧,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保守的时候特别保守,开放的时候又觉得开放过了头。】
“嗯就像是辽东都司归山东行省管吧。洪武永乐年开始就这样了。”
虽然现在的辽东和当年辽东完全不是一个体量——当年的辽东只是一个府的规模,现在的辽东有几百万平方公里,但还是这么管。这在过去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开国时山海关之外的辽西走廊还没有完全平定,生命线被北元压缩得只有十几公里宽,辽东府形同飞地。这种时候,走水路比陆路要方便不少。
后来对此的记载是“国家建制之初,以之辽东隶山东者,止以海道耳。”。
这后来其实可以改,但一直都没有改。北元平定之前,辽东方面就设置了分支行政机构,实际上不需要事事都渡海,平定北元之后就没急着改。后来又到了可以改的时候,但行省开始虚化,巡抚开始实化,山东和辽东归入两个不同的巡抚区,也就没必要改了。
然后就是现在。主要是“永庆中兴”时进行过一次讨论,最后还是决定不改,但理由尤其令人迷惑。当时讨论的部分,其实不只是辽东,而是要不要在两京一十三省之外再增设行省。
最后的结果是不增。书面上解释:历史、文学,和法律上而言,既有的文字资料中存在大量的“两京一十三省”这样的表述。如果增加到两京二十三省、三十三省这样的表述,就和既有的历史文献出现了表述上的差异,不利于保持历史的连贯性——尤其是文学创作上的连贯性。
说人话就是两京一十三省听着顺耳。“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是在我的肩上扛着”这句话如雷贯耳,霸气侧漏。
反正实际上行省这一级已经虚化了,取而代之是巡抚。紧接着南北直隶在近现代大幅度扩张,虽然行政上已经跨越了好几个省,但省的壳子一直在那里。
“还别说总觉得我们这里什么事都是像这样。”
包括御史的前途也是如此。御史的前途已经被前所未有的压缩了,原先占据省级机构三分之一按察司更是变成了没有僚属的荣誉头衔,只是加给资深御史用来提高一下职级待遇而已。
【你要提升一下你同学们的待遇吗】
“击鼓卖,各干各行。今天我放假,不管别的事。”
他坐到了自己在宿舍里的床上。
这寝室是他自己的,外面倒是有个共用的客厅,和旁边另一个寝室并排。
“隔壁是谁”
“我。我作为助教也有自己的寝室,搁在这里了。”
“等下,这里不分男女的吗”
“啊哈。”法厄同捂着额头,“你知道我为什么说你们保守的地方特别保守,开放的地方特别开放了吧——是的,寝室不分男女,随便住。”
“为什么这里反而不分”
“我问过了,原因是这样——近现代早期,国子监是没有女学生的,所以干脆没有女寝。后来随着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