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贵族将军,看到胡人来势汹汹,而战况和他想象的不一样后,关键时刻却命令战士驾车想要逃跑。”
“那一刻,我跳上战车杀了他。”
“之后我驾着战车,告诉士卒们,我已经杀了将军。让所有人听我的指挥。”
“战士们听到贵族已死,纷纷唤醒鼓舞,在我指挥下,战况形势很快扭转。我们一直打了两天一夜。三千人死了五百个弟兄,最后,胡人逃走了。”
“他们五千人的部落被我们杀了一千多人。”
“从此我在军中名声大振。”
扶苏望着王绾,不由自主的吞了吞喉哽。
他确定不是在吹牛或者编故事吗?
结果王绾说到激动之处,扒开了自己的衣服,袒露出来的是无数狰狞的伤疤,他还指着自己的胳膊说,“当时这里中了一箭,险些胳膊断掉。”
扶苏望着那遍布胸膛的伤疤,还是闭上了嘴。
扶苏本以为是王绾被人教导了,结果是王绾教导了别人。
“自此,我在军中一跃成名。秦赵以北一带,都是我王绾的名声。但是我之后才知道,我杀的人乃是当朝太后侄儿的外甥。他们告诉我说,如果我回去朝中,会被处死。”
“最后,我还是离开了赵国。”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我得罪了赵太后,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当我带领将士们打退胡人的时候,我又想起来了十几年前那批运送粮草的官兵。”
“从小我就知道,我注定是要做大事的人。但是当我发现,我的作为可以救助很多人后,我才知道权力背后的责任。”
“太子你知道吗?我时至今日都在想象,如果那一天,我没有杀了那个贵族将领,那天的战场上会死多少无辜的赵人。”
“当将领逃脱,势必军心大乱。我们那几千人马,也许会在戈壁滩里被那个部落全部屠戮。”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一个领导者的作为有多重要。后来我就来到了秦国,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我始终都记得这一点。”
“我底下管理的人,也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
“当我站得位置越高,我就知道,我一个小小的决定,会影响无数人的生死。如果一份急报处理地稍微晚了一点,就会有很多人死去。”
“如果一件事处理的有失误,会导致无数人因此痛苦不堪。”
“太子,您知道您接下来的决定,会影响多少人的生死吗?”
扶苏本来听得正起劲,他感觉自己此时心潮澎湃,仿佛脚底下踩着云朵一般。
结果王绾来了个回马枪,还是回到了扶苏身上。
“我?我一向都知道啊。难道我有下达过什么错误的决定吗。”扶苏一向以谨慎著称于世。
“太子,您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陛下如今正处在九六,而太子您则在九四。”
扶苏怔了一下,他望着王绾。
“我是支持您的。我曾经杀过带领我的将军。我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权势盲目崇拜于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对我有提拔之恩就对他唯命是从。”
“我始终相信,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的,权力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而不是个人耀武扬威的工具。”
王绾对嬴政鲜明的态度,也正是昔日嬴政麾下忠诚集群对他的看法。失去了君子支持的嬴政,怎么算不上是孤君呢。
当然王绾的话,也完全地打消了扶苏心里最后那点顾虑。
是啊,他稍晚行动一步,又有无数人要被拉入战场,又有无数人要成为"罪犯"、又有无数人要被拉入秦始皇陵。
不过,王绾前来,可不是教唆扶苏造反的。只是扶苏自己会错意了。因为当一个念头萌生之后,就无法消失了,现在扶苏满脑子就这点事。
他把王绾对他的忠告当成了一种支持激励他造反的阵前擂鼓之音。
王绾说着王绾的心里话,扶苏则盘算着他心里的大事。
旋即,王绾道出他此行真实来意。
他对扶苏把当下国库的大事提了一遍。
原本扶苏很冷静一个人,听到王绾说嬴政下令增发货币的事情,整个人渐渐面色铁青。
主要是嬴政之前已经花了太多钱,现在还增发货币,这不是无限透支帝国的货币信用吗。
“经济乃民政之本,民生大事。货币怎么铸造,铸造多少,如何定价,如何实现其价值,如何流转,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民众的饮食起居。”
王绾和扶苏说的十分起劲,他对帝国经济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而且他有过十多年的实操经验。
但是扶苏只把这个看作是王绾对他的某种宣告。
“现在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必须要有个人出来阻止。”
扶苏不断地应和着,“是啊,是啊,早该有人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