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重压之下(求打赏月票)(2 / 4)

国它本身是有储君的啊。

而且根据他们掌握到的情报,此刻的太子,他还是正常的啊。再根据他们曾经在咸阳对太子扶苏的风闻,再加上有很多人曾经在秦楚大战之中和扶苏共事过。

曾经秦国基层官吏对扶苏的厌恶、不理解、排斥,最终在面临了严酷的现实之后,转为理解、赞同、支持,更是佩服!

在重重压力之下,这些秦国官吏们,开始在外地联合起来一起讨论一件在很多年前,就被扶苏提起的事情——修改秦律。

所谓,事不关己,那自然要高高挂起。

当初扶苏提修改《秦律》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秦法家的反对。在秦国人心目中,《秦律》有着极其崇高的意义。

因为《秦律》和秦国列代咸阳打造的国家机构运行模式,它勉强地实现了百年前商鞅的理想——改变“刑不上大夫”这种局面。

但是现在,当秦国官吏自己在外也成为了犯法的一份子,只能等待随时被审判。那一刻,他们的心态就变化了。他们开始理解了庶民被判为刑徒时的心情。

秦国的官吏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和六国人竟然是因为《秦律》互相看彼此不顺眼,最终却也因为《秦律》而走到一起。

没错,写《秦律》太过细密,好比网眼一样,太过繁杂,最终给民众造成了严重负担,甚至加重社会运行负荷的人,是秦吏!

秦吏啊!

这种反差让很多离开了太学的武将之后、功臣之子孙纷纷感到无奈和悲哀。

齐郡临淄城里,扶苏带着数千士人、诸子门生走后,这里却成为了臭鱼烂虾的集结地。

此处不多做论扶苏把全国精英集中到咸阳城给天下各地带来的影响。

只说这秦国齐郡临淄城,过去是龙蛇混杂,乱是乱,好歹有条龙!

现在是龙没了,只剩下蛇。

这些蛇盘踞一方,无人镇压,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以及饱读诗书的优势每天都游走在法律边缘。

这给基层秦吏带来了严重的负荷。

于是同一时间,在多方面的压力、问题下,各地的秦吏、郡守、将军们又开始旧话重提。

邯郸城这个重地,几个驻守此地的名不见经传的秦吏们在一次酒后举行了一次不怎么正式的会议。但是这次会议的议论内容,却在秦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谁让发起者是秦吏本人呢?

秦吏安,秦国巴郡人士,“十几年前太子就说,《秦律》需要被修改。我当时只觉得太子是书读多了。现在看来是真的有先见之明。”

秦吏郜:“现在六国的庶民,都苦于《秦律》严苛啊!”

秦吏仪也震声,“岂止六国庶民,我们老秦人难道逃过这律法了吗。战争已经结束了,早就该结束过去那种体制了。”

一位年纪轻轻,刚满二十的秦吏豪过于激动,已经敲起了碗,“试问我们这些秦吏,一被外派就是三五年,等回到家,都不知道老婆又给自己添了几个娃。”

“在外好不容易有个知己,在法律上却见不得人。”

几个年长的秦吏,望着豪一个个露出怪异的笑,“你小子,痒痒了不是。”

“哪个不痒?这就不合乎人情!”

之前就曾提到过这个重大问题。

秦国兼并六国,其实本身就是一次七国人之间文化、礼仪、风俗、道德观念的冲击和融合。

这种影响是互相的,并非是秦国单向给六国人输出。

六国地方豪族和庶民,会用自己庞大的群体优势教秦国这帮刚从学室毕业的“秦吏羔崽子”们做人的。

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了。

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科技与文明,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领先世界。

而秦国又吞噬了先进的法家思想,吸纳了墨家科技、社会组织体系,组成一个超级战争强国。

在这个超级战争强国内部,因武力兼并而导致的七国人民不得不强行交融,彼此融合。

当嬴政下令不断地输送自己的‘蚁工’去外地,同时不断地调遣六国原住民东迁、西移的过程中,秦国人深受六国文明洗礼。

他们内心原有的法度至上价值观,从此遭到强烈的冲击。

他们喜欢战争的性格,也在遭遇了热爱‘和平’,喜欢‘做生意、过安逸生活’的齐人之后有所扭转。

他们强势霸道,一言不合就开战的过热头脑,也在吴楚靡靡之音,郑卫丝竹之声下,开始逐渐冷静。

大汉帝国,就是踩在大秦帝国倒下的身躯之上生根发芽。

六国人,他们在用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悄无声息地改变大秦帝国。

秦国人讲究的法理和六国人看重的人伦情理遭遇,这才开始熔铸大汉民族的前身。

而这就是未来让大秦帝国重焕生机的一副上好膏药。

此时的秦国好似疯狂的‘刑天’,失去了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