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3 / 5)

舆论,已经超过张居正,现在,王崇古已然成为了朝中头号奸臣,而且是那种必须要全家死光光才能平息众怒的奸臣。

京师的杂报,也不乏批评王崇古的文章。

现在王崇古全靠皇帝的庇佑,王崇古也不清楚陛下的庇佑能维持到何时,但是把事情做好,才是万事之根本。

看在自己能赚钱的份上,多少给留个全尸。

张居正告诉王崇古他是自己救自己,朱翊钧也下明旨,说王崇古是体朝廷振奋之意、不顾自己荣辱的良臣干吏。

但王崇古自己不信。

“这本奏疏是臣与元辅沟通所写,其中长篇累牍的讨论,都是元辅亲笔。”王崇古是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的人,所以他还是把张居正给抬出来吸引火力。

“陛下,臣以为让大司寇入阁来,这办官厂之事,还是得大司寇来。”张居正十分确定以及肯定的再次表达了推举王崇古入朝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张居正最擅长的是吏治,王国光最擅长的是财税,谭纶、戚继光最擅长的是兵事,万士和最擅长的是礼法,王崇古最擅长的是做买卖。

“陛下,臣有疑惑。”万士和并没有应和,选择了质询。

“万太宰请讲。”朱翊钧点头,让万士和说说他的想法。

万士和看完了整本奏疏,叹了口气说道“朝廷督办官厂出发点是好的,朝中有大司寇,这件事也能督办,臣不由得想到了洪武年间,裁撤天下官厂的原因。”

“宋元之时,因为过于逐利,煤炭是朝廷官营,这两宋煤价,一斤二百文,这官煤卖不出去,百姓也不得采煤,只能伐木抬柴为生,太祖高皇帝为了安民,故此裁撤官厂。”

万士和不得不提到两宋官营煤炭,一斤煤二百文,结果卖也卖不掉,百姓也买不起,这就尬住了。

朝廷官厂不只是利,也有弊,而且是深刻的历史教训,粪霸皇帝宋高宗。

“咱大明在这方面远不如两宋,能兴利已经不错了。”王崇古反驳的理由很有趣。

“大司寇所言极是,是我想多了,咱们不能因为怕被撑死,就直接饿死了事。”万士和的回答更加有趣。

王崇古说大明根本做不到两宋那种逐利的嘴脸,一斤煤二百文想屁吃。

他是基于践履之实去谈,前段时间,毛呢官厂洗羊毛的工场,热死了三个人,就已经把王崇古弄的焦头烂额了。

大明不具备朝廷逐利的条件,但凡是大明的儒生能讲兴利,大明还能穷到这种地步

两宋时候,白银还没有的大量流入的时候,宋辽一年岁币就超过了三十万两白银,而后屡次增加。

大明根本没有兴利的风力舆论基础,更遑论逐利了。

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对话,让廷臣们都是会心一笑,朝中的科道言官总是在某些方面,以一种奇怪的角度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臣以为可以试试。”王国光看向了郭朝宾问道“郭尚书以为呢”

“能干。”郭朝宾言简意赅,又不是督办皇陵,窑井罢了,只要廷议通过,那工部是绝对不会拖后腿的。

“若是有官厂匠人,那募兵就容易的多了。”戚继光从募兵的角度出发,认为官厂匠人,将会是第一等的优质兵源。

工匠的身体素质上等,而且工匠们最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容易出生产事故,这募兵从匠人里招募,那京营的兵源补充,就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这多是一件美事。

谭纶也十分郑重的说道“戚帅说得好”

“要我说也别小心翼翼的试探,这丝绸、毛呢可以官厂督办,这煤可以官厂督办,这柴米油盐也都可以官厂督办,又不是要搞专营,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谁吃的多算谁的,直接在永定河畔,建个百工官厂,这帮个商贾躺着数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朝中最激进的就是谭纶,朝廷毛呢官厂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造船厂、织造局都办的不错,直接拉满,朝廷督办百工官厂,又不是不让民间去办,一个锅里吃饭,比的就是生产效率。

“嗯,大司马此策极好。”张居正十分赞同的说道。

谭纶一听张居正同意,立刻笑着说道“元辅,我就是这么一说,这办厂哪有那么简单,这把大司寇累死也做不到,还是多多办厂,培养工匠,培养官吏,才是本务。”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很激进,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的吃,步子迈的大了,朝廷容易扯到蛋。

张居正却十分郑重的记下了谭纶的建议,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这是个好主意,需要留心。

朝中半数廷臣已经同意此事,那就可以开始做了。

朱翊钧朱批了奏疏说道“就从乾清宫窑井开始吧,光说不练假把式,乾清宫在西山有一百二十口窑井,即日起,移交户部督办,冯大伴,派个内臣办好这件事。”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朱翊钧这从皇帝的内帑把挂靠在乾清宫的窑井,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