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激进的太子(2 / 4)

是一样多,不如给地主家做佃户。

“不是退租,是重新签份租契,你不是想多租点地吗,你之前说是想再租二十亩租田是吧

我干脆再给你二十四亩,凑个六十亩整,租额呢改一下,是按我武家惯例,夏粮收割后,收多少咱二一添作五,各取一半,丰年最多也亩租不过一石,

若是歉收,也按比例减租,秋季作物不再收租,也不额外收其它礼。

地主,

“均田制难以实行,租庸调制更不适应现状了。”

天下还有四成的人口,其实无地,一部份在城市坊郭从事手工业等,绝大多数散居农村,以租佃土地为生。

所谓一丁百亩地,八十亩口分、二十亩永业,也就是个大饼。哪怕是最初运气好赶上了,分到地的那些人,死后这地其实也很难说真能如实缴还口分田,因为人死了也还有儿孙,这地实际上仍是继承了。

然后地税,就是如现在的义仓粮,按田地等级、数量,按亩征收。

裴寂庄子抄没后,这季夏粮是要交给官府的,夏收过后,这地才算正式属于武怀主,现在皇帝特免去了大家这季租子,而武家又不收秋租,因此大家今年相当于免租一年。

“陛下,臣之前为度支使,派人清理户籍田亩,发现大唐地主官僚占总人口不过百之六七,但所占土地却占全部田地的百之六七十。

仅收夏季主粮一半粮,且最多一石,不要其它副产品,更不要秋季作物的收成,这已经是非常良心的了。

可等定好的契约推到面前,让他按手印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忙不迭的就按了手印,

均田制其实已经推行不下去了,有名无实。

果然看到先前在他家吃窝头的那三位,如今更换了衣服,尤其是中间那位更是换上了四团龙纹黄袍。

哪怕有良田万顷,顶多也算一丁两石来收而已。

均田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北朝时战争频繁,人口损失严重,土地很多,有条件均田授地,甚至那时连耕牛和奴婢、妇人,也都能分到地,但如今大唐天下一统,均田制却不好实行了,甚至在隋朝时就有严重问题了。

其中占总人口不过千之二三的大地主们,占田却达百之四五十。

老师曾经教导过儿臣,说过木桶短板,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板有多高,

现在最多收一石,则意味着如果夏粮收获两石以上,则租额不到一半,佃户能留到手的更多。

老汉起身,“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武相公若是不嫌弃,便把小老儿家的丫头留在身边端茶倒水服侍吧,如今也十二三岁了。”

义仓粮这两年还不断有人上书要取消,或是改成户等征收限额五石等,本身就是触犯了这些贵族地主们的利益的。

郑老汉有些诚惶诚恐的来到庄子,事实上现在都还有些脑子嗡嗡的,一名皇家禁卫骑士来到他面前,“郑伯,圣人和太子召见,请。”

“怀玉,你觉得朝廷该怎么做”

帝国能否长治久安,也取决于最底层的这些百姓能否填饱肚子,如果底层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那就算如隋朝那般威震漠北,攻灭青海,远征林邑,数攻辽东,百万铁甲也只两世而亡。”

“臣以为一切根本还是土地和税制,”

郑老汉颤微微的跟着来到前厅。

地仓粮一亩两升,两三年了,现在都还吵吵闹闹个不停呢。

凡是雇佣的,还提前支给他们一个月钱粮。

“你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对这里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我武家如今接管这个庄子,正需要你这样熟悉的本地人帮忙与大家打交道,”

李世民沉吟。

樊川这里的稻田,不少可是能产两石以上,这还只是夏季粮。

郑老汉原本租了三十六亩地,三十亩水浇稻田,六亩旱地种桑麻,现在武怀玉再租给他二十四亩稻田。

武怀玉做计相时主张推行的义仓粮新规,亩纳两升,官绅一体纳粮,这个事情其实就引起许多人反对了。

郑老汉带头跪伏地上,向着太子和皇帝高呼万岁。

“工钱还是要给的,”

武怀玉召来庄中管事们,让他们去把原来庄子的佃户都请来庄中。

不需要租押,但也不允许转租。

要是彻底无地,还入籍为课丁,那这税赋可就压力巨大。

这工钱很高啊,一月两石稻子,一年还有两套衣服呢,一年就是二十四石粮,这都相当于十多亩地的收益了,以前他佃地,种了三十亩水稻,一年到头交完租剩下的也不过比这多点而已,还一家老少天天挥洒汗水。

进了庄子,李世民和承乾也还都有些闷闷不乐。

“臣建议可以一步步来,先选一地试点,总结积累些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改进之后再慢慢更多地方推广开来。

“儿臣认为,只要路选对了,就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