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吴老师讲课(4200+章节,求订阅~)(3 / 3)

电影的拍摄中,演员不是每次都能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而且最真实的表演只需要一条就够了,不用反复重复。所以在电影拍摄中,演员替换交流对象有时既是必须也无伤大雅。这和舞台剧的要求不同。”

“至于表现派吗,“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

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强调“跳出来”拿捏和设计。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

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

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是一种演出效果,更多通过编剧和导演手段来达到,而非一种表演手段。

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希望观众能间离,但仍然要求演员是体验的。

国内某些表演者为了给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论依据,拉了布莱希特来当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骗了。

至于有人说体验派是由内而外,表现派是由外而内也是错的。

体验派要求内外同时有机完成的“下意识”,表演时演员的注意力既不应该在自己的外部动作,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就像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人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而在对手和环境,无论内在感受还是外部行为都不是刻意产生的,表演时也应该是这样的。

而斯坦尼晚期的“形体心理动作法”其实就是导演为了帮助演员达到下意识而带领演员进行即兴创作的方法,并非某些人顾名思义的斯坦尼晚年从由内而外变为由外而内。”

说到这里吴见夜笑道“有时候我真佩服国内一些人顾名思义的能力,以及他们大胆臆想、“创新”别人既有理论的勇气。”

随着吴见夜的讲解,教室内的学生,已经渐渐的将吴见夜是国内最牛逼的导演的身份忘记了,更多是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

“那么吴导,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只需要在这三派中,寻找到一项属于自己的流派就可以了呢”有学生问道。

吴见夜摇了摇头“当然不是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