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夜加重了自己的语气,继续说道“请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
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
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
那么从自我出发与成为角色是否矛盾呢
我认为是不矛盾,因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年轻人演老人只能作为教学练习,在真正的创作中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尽量接近角色。
所以体验派所说的从自我出发成为角色并非是指先从自我出发,再成为角色,而是指从自我出发地成为角色,从自我出发是成为角色的基础,不能将二者理解为两个分开的过程。
那么从自我出发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
错了,从自我出发是最难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
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xg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
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
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发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
不是的。
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
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
所以体验派从自我中诞生角色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
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许就是两个样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添加不属于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隐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
那么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该怎么办呢
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隐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实在离角色太远,那就不要演那个角色了。
斯坦尼说导演首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员,就是为了能够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避免选了块豆腐做牛排的情况发生做牛排就要选合适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并不是真正的美食。
总的来说,体验派是三派中最难的,也最需要天分解放自我的天赋,相信情境的天赋。能有天赋达到体验派要求的演员百里无一,所以有不少进行不下去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天分不够,转而篡改或者反对体验派。
体验派的美学追求就是真实,一切都是为了让演员的表演达到一种接近生活、接近下意识的真实感。”
吴见夜自问自答的讲解了一番自己对于体验派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现在国内对于体验派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一样,这只是他自己的理解,他现在讲出来,尤其是到了他现在这个地位,说出这样的话出来。
势必就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成为往后一段时间各个高校探讨的焦点,甚至会给吴见夜带来一些麻烦。
但是吴见夜并不在乎,到了他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有这个能力应对这些麻烦了。
林洪侗教授听完以后,也是陷入了沉思,他现在还没有办法区别出来吴见夜讲的到底对不对,但是他有一点可以确定,今天过后,吴见夜势必会因为今天的这番言论引起很大的讨论。
过了良久,才有学生继续问道“那方法派与表现派呢”
吴见夜笑道““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但有一点显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许演员替换交流对象,而体验派不允许。
举个例子,还是直男演同xg恋,让他爱上一个男人。
方法派允许直男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而体验派不允许。
体验派要求你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方法派是体验派传到美利坚之后变化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利坚电影逐渐成为表演的最大舞台。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