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别想欺负我同学(5 / 6)

调、科勒洁具、对讲机等。小区里设有24小时巡逻、录像监控等。

普陀区的玉佛城

毗邻

玉佛寺

这些配套放在今天来看,一点都不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很多人却是第一次听到。

毕竟当时大家对房屋的概念还停留在拎马桶、亭子间,哪怕能住进煤卫独用的两室户公房,就算很不错了。

当然,和品质相对应的是外销房的房价。

在大家还盼着“福利分房”的年代,玉佛城1995年开盘时,售价为每平方米1300美元。到1996年,直接涨到了2000美元。

这样的天价,对一般上班族来说,想都不敢想。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外销房大部分集中在长宁、徐汇、浦东和静安。

其中,长宁区古北的外销房名气最大。

从最早的宝石、钻石公寓,到金

狮、金马、金龙、金象公寓,还有罗马花园、里昂花园、雅典花苑等,形成了一大批欧式风格住宅小区。

谁要是在那里买了套外销房,绝对是扎足台型。

古北的一些外销房

着力打造

欧式风格

周雅珺化名就曾经体验过这种被周围人艳羡的感觉。

1990年,位于虹桥路水城路口的宝石公寓开始预售。

这个小区由10幢6层的法式公寓楼组成,分对外销售和对内销售两种,基价分别为420元美金和1640元人民币。

其中,对外销售的房型另配有进口热水器、不锈钢煤气台等设备。

宝石公寓

当年以”法式风情“

为卖点

周雅珺买下一套二房一厅,总价约为21万人民币。

“阿拉是1992年搬进去的。这种房子是按照外国住宅标准建的,厨房间和卫生间面积比较大,房间比较小。”她说。

“毕竟是外销房小区,档次摆在那里。后来人家都讲,侬眼光哪能噶好啦”

事实证明,周雅珺的眼光的确很“毒”。到了90年代中期,古北的房子在市场上炙手可热。

以宝石公寓旁边的钻石公寓为例,房价从1989年的每平方米500多美元,到1994年涨至近1300美元。

钻石公寓

1994年的单价近1300美元

让工薪阶层咋舌

1995年,钻石公寓二室一厅每月租金在1300美元以上,而附近的罗马花园、广场大厦二室一厅每月租金更是高达3000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

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约为845,而那一年上海职工的每月平均工资不过773元人民币。

不少外销房

以”罗马“、”巴黎“、”鹿特丹“等国外城市

来命名

李美萍化名就是在外销房最火的时期出手的。

李美萍是上海人,但有不少亲戚在香港。

90年代中期,她住在香港时,无意中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位于浦东黄浦江畔的一处外销房小区在香港挂牌销售。

二十多年前的浦东和现在相比,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当时,浦东到处是低矮的老房子,很少见到高楼,陆家嘴“三件套”更是一个都还没出现。

广告图片上的楼盘是高层建筑,看上去很气派,和李美萍印象中的浦东很不一样。

外销房

是上海

比较早的

高层住宅

她一直想在上海买套好房子,回来时有个落脚点。因此,她没有考虑太久,很快就付了定金。

李美萍记得很清楚,二十多年前她买下这套房子时,价格是每平方米1万港币。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每平方米1万多人民币。

“刚刚住进去的时候,房子老灵呃。家里所有的家具,包括空调、浴缸都是进口的,连走廊里的花砖也是进口的。”

在一片老房子的包围之中,李美萍住的高层公寓鹤立鸡群,异常耀眼。

当时小区里进进出出的大多是外国人。“他们欢喜在小区花园里唱歌跳舞,弹吉他开派对,不要太有劲噢”

起初外销房

针对的人群是

华侨、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

只是,外销房的光环并没有闪耀很久。

到了90年代末,新楼盘层出不穷,购房者的选择增加了,对品质也更讲究了。外销房小区曾经的“先进住宅理念”渐渐开始被时代淘汰。

以户型为例,当年为了达到国际化标准,很多外销房都由欧洲或香港的设计师捉刀设计。

然而,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上海人最看重的朝向问题,在外销房的户型中却往往不被重视。

厨房卫生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