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别想欺负我同学(4 / 6)

陈凤霞想要捂脸,这姑娘也是个人才呀。当着班主任的面,她就做起生意来了。

不过也得亏王月荣不按常理出牌。原本有些尴尬的气氛叫她这么一闹腾,大家好像都忘了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郑明明先动手撕了一块红糖饼,放进嘴里头尝了尝,夸奖道“真好吃。”

说着,她给弟弟也尝了点儿。

由她这个班长带头,其他同学也跟着一人撕下一小块,纷纷附和“真香真甜。”

最后还剩下半块饼,郑明明招呼吴若兰“你也吃啊,很好吃的,红糖饼比白糖饼更好吃。”

吴若兰看了她一眼,倒是没有嫌弃这些人不卫生,只稍微撕了一点点放进嘴里,然后将饭盒推向邹鹏“你吃吧。别怕,以后有人敢欺负你,我叫他好瞧”

郑明明在旁边出主意“是啊,吴若兰功夫这么好,以后我们都可以跟她学武功,看谁还敢欺负我们。”

李教练倒不赞同。

他已经问传达室的校工借了晾衣杆,将松树上的帽子挑了下来,还到邹鹏手上,又指点男孩道“你现

在就应该好好锻炼,训练手脚的协调能力。比你情况更严重的人我见多了,人家都能练得好好的,你怕什么呀”

郑明明高兴地点头“是啊,打乒乓球可以锻炼呢。你不是一直想跟你教练学乒乓球吗从明天开始,教练就在我们学校教我们打乒乓球了。”

邹鹏母亲没忍住,赶紧歪过头去,眼泪一下子全都滚了出来。

陈凤霞赶紧掏出面巾纸,示意她擦擦眼泪,又打岔道“邹鹏妈妈,我跟你打个申请。我们明明想邀请同学去我家玩,你家邹鹏一块儿过来行吗等吃过午饭,我去菜场的时候,再把孩子给你送回去。”

邹母吸溜了一下鼻子,赶紧擦干眼泪“那就麻烦你了。”

她不能跟人客气,她还得回去做生意。她摊子摆着,不能老是让人帮忙看啊。

邹母骑着三轮车走了,学生们也叽叽喳喳地往前走。

王月荣还是吴若兰的小跟班,好奇得不得了“原来你这么厉害呀,他都抓不到你的头发。你以后不用剪短头发啦,你不怕被他抓到的。”

陈凤霞再一次被这姑娘的逻辑给震撼到了,这究竟是怎样的脑回路

没想到周围的女生们居然集体点头附和“没错,你这么厉害,他肯定不是你的对手啦。你就是头发跟郑明明一样长,也没关系。”

郑明明快活的不得了“那到时候我给你编小辫子啊。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有好多编小辫子的方法。”

啊,这个话题好像挺受小女生欢迎的,小姑娘们立刻叽叽喳喳地围到了一块儿,说的眉飞色舞。

陈凤霞笑着转头看冯丹妮“你女儿很优秀啊。”

冯丹妮墨镜遮脸,叫人看不出情绪起伏,声音也平静的很“对,是我配不上她。”

比起女儿,她这个母亲才是真正的糟糕。

陈凤霞笑了“知耻而后勇,从今天开始,咱们努力好好做妈妈吧,省得年纪大了再后悔。”

人生哪有那么多重来的机会呀,只能活在当下。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外销房的背景资料,随便看看,要是没兴趣就跳过笑,主要阿金是怕被说是乱编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外销房”曾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加上要用

外币购买,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1992年

刊登在报纸上的

锦明大厦售楼广告

1992年,位于虹桥的锦明大厦对外销售。

这是上海建成的第一幢外销商品房。短短4天时间,144套住宅便被海外人士抢购一空。

那一年,上海的外销房批准预售量为222万平方米,次年又猛增至262万平方米。

“外销房”这个字眼随之进入上海人的视野,成为“高端洋气上档次”的代名词。

外销房集中的古北新区在1995年甚至被评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荣华居委会第一任书记沈绿萍说,那时候上海流行一句话“要出国旅游,不如先到古北去看看”。

上世纪90年代

古北新区

是外销房比较集中的区域

所谓“外销房”,由国内外的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土地以批租形式获得,主要面向华侨、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

由于需要使用外币购买,首先从掏钱方式开始,外销房就显得相当洋气。

至于房子本身,在户型、建筑材料、小区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发商在广告中都会强调“实行国际化标准”。

当年外销房的广告上,总能找到这类字眼“户型设计与国际接轨”、“厨卫家具采用国际知名品牌”。

以普陀区的玉佛城为例,90年代开盘时,卖点就是现房全装修和物业管理。

比如,屋内设备有进口日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