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得饿死。
沈槐是个小孩子,不能反抗什么,便乖乖跟着去了。
到戏班子才发现,原来被送来学戏的小孩子,不止他个。
大人们天天口个下九流,可还是会送孩子们来做下九流。
沈槐不懂太多,安静排着队。
第轮,看年龄。
老师傅只要年纪小的。
年纪小,可塑性强,能学的东西多。学戏是苦活,得从小时候培养起来。只要年龄超过七岁,就不要。
沈槐当时六岁,被留了下来。
第二轮,看样貌。
戏曲也要看脸,样貌丑陋的人,画不了浓墨重彩,扮不了佳人,当不了才子。厚厚的层妆上去,脸不够周正,眼睛不够灵,戏就会像滩死水。
不好看,不灵动,观众也就不爱掏钱看戏。
所以说,这行但凡能入门,也算老天爷赏饭吃的了。
沈槐模样清秀,根骨好,第二轮也被留下来。
第三轮,看嗓音。
戏曲的唱和念都离不开嗓子,有把好嗓子,天生省半的功夫。好的嗓音有辨识度,有内容,唱起来不费力。
至于其他,那是后天雕琢才能会的了。
这三轮下来,本来乌泱泱挤了不少人的戏班子,瞬间被淘汰掉大半。
最终和沈槐起入学的人,只有十二个。
父母和班主签了生死状,领了笔钱,就把他留在戏班子里,独自走了。
沈槐开启了学戏的生涯。
自那天起,他便知道,学戏是他这辈子唯的出路。
学不出个名堂来,辈子也就是跑龙套的,出不了头地。
他发狠了的学。
起初学戏时,大家起练功,起学戏,基本功是不分开的。
走圆场,站立姿势等,是每个人都得学的。
再然后是压腿,练身段,吊嗓子。
渐渐的日子久了,师父就会观察他们每个人的天赋所在,观察他们适合学什么,是不是块唱戏的好料子。
观察好了,再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教不同的东西。
和沈槐起唱青衣旦的孩子,共三个。
因为老师傅想培养个台柱,个当家花旦,个能唱青衣的好苗子。
当时,刀马旦只有个。
那也是个男孩,模样清秀,身体瘦小。
老师傅很看重他,说戏班子很久没出过个优秀的刀马旦,也没成过个唱刀马旦的角儿了,让他好好用功,不要辜负老师傅的期望。
男孩应得好好的。
只是他们年纪太小,太年轻,也太天真。
有些事情不是答应就能做到的。
男孩练功比戏班子里的任何人都要认真,每天醒得最早,睡得最晚。
他要练许多功夫,压腿什么都是轻的,更多的时候,是后空翻,扎马步,耍花枪。
天下来,自己的身上,手上,被自己打出了无数的伤痕,青紫片。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太苦了,男孩跑了。
老师傅也没让人去追,因为追不回来。
老师傅又问起,有谁要唱刀马旦,没人应。
这是个极难的行当,刀马旦更是。
沈槐吃了苦,成了角儿,可点都不喜欢女儿和自己样吃苦,吃更多的苦。
把那段悠长悠长的往事说完之后,沈槐才道“知道了吧都把人吓跑了,你连个练功毯都没有,怎么练”
“嘿嘿。”沈声默跑了。
她有哦。
次日,沈槐下地去了。
他走,沈声默就开始撒欢起来。
她立即进入了戏曲练习室,继续昨天没有完成的事情。
因为知道时间宝贵,沈声默快速看完昨天没看完的梁红玉之后,立即按照沈槐和她说的给自己找学习资料,等着出去后,再做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至于沈槐说的什么,从来没有人能成功,沈声默点都不放在心上。
有人可以,那她也可以。
不仅可以,她还要做得很好。
而且系统的练习效果是双倍的,正好可以均分出去。
如此来,两边互不相耽误。
迅速完成系列的基本功练习后,沈声默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手脚酸软。
在戏曲练习室里呆三个小时,比她现实世界里练天还累。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当沈声默开始尝试后空翻时,居然成功了
因为戏曲练习室的加持作用,加强了沈声默身体的敏捷属性,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