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皇帝中风(3 / 4)

为庶 冉珏儿 8023 字 11个月前

结。江阴造反,西南军蠢蠢欲动,此二者是定康帝继位以来待遇最偏的两军队。

如果西南军再动,整个大夏朝就会大厦将倾。

大夏朝几方军马,现在已有三方集中在南边,江阴军、江南军、以及定康帝亲自掌握都府军君和保定军。

也就是说现在最安定的,也是大夏朝最后的砝码就是西北军。要说他们苦口婆心心心念念的想让秦王出征,只是看中他的声名吗当然不是,西北军至今可还牢牢的把控在秦王手中呢。

十多年不上战场,不离长安,仅靠年少时建立起来的暗卫关系网,就能彻底的把控住西北军。人不在军内,却让军队无懈可击,定康帝多次派人去西北军都无法渗透其中,往往隔不长时间就被撅回来的原因就在秦王这。

他有恃无恐。

一方面定康帝不会突然对秦王和秦王府怎么样天下皆知,这是他的亲兄弟,为他登上皇位付出了汗马功劳。他如果针对秦王,针对秦王府,就是卸磨杀驴,与他这个皇帝的名声有损。当然,其中还有秦王在百姓心中名声极佳的原因,知如此更不能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秦王府牵一发动全身。如果说十年前,秦王府牵扯中就只有西北军,那时候动秦王。可能会引起西北军反弹,局部动荡。但十年后,与秦王府有牵扯的可不仅仅是西北军。

何文清在雁城开设雁城书院,逐渐集结了一批有志学子。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被派到大夏朝的各个地方为官为员。

其实刚开始,谁都不看好何文清。一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就算有些学识,能翻出大天去自己能中状元,就能举天下状元影响力和能力有时候可并不挂钩。

更不用说还是在雁城,这座城有其特殊性。城不大文武并举,文科氛围较为严肃,发展书院并不好突破自身枷锁。在大夏众多城池中没有斐然名声,也没有出厉害人物,却满城都是读书人,如此书院事务并不好

开展,毕竟从一开始就要遭人批判。

但是几年后,“谢毓”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儒家学子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在众人好奇这人是谁,师承何处,出自何家之时,却发现他原来是何文清。

何文清和秦王府的关系亲近,不分彼此。当秦王府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到文科,在众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秦王又为自己添一砝码。

秦王裴贺之被看成是传奇人物,除了他传奇的一生,还有很多很多理由,就像现在明明只是坐在那就让人感受到周身摄人气势。现在却被年轻人质疑,果然是已经太久没活动了。

有几位大人坐不住了,同样身为朝廷命官,他们当然知道秦王当年的毒誓有多毒十多年来,不管夏朝风云动荡,秦王从未违背过自己的誓言。

前段时间南边失利,定康帝亲自把秦王请到明宫言说此事,也被断然拒绝。这件事虽然知道的人少,但不乏有听到风声的。既然当着定康帝的面都没有妥协,可见秦王是下了极致决心的。

他们今日之所以还想试探试探,现在情况不是不一样了吗南方战局形势越发严峻,两位皇子的逼宫大戏把情况逼到更极端。定康帝现在还昏迷不醒,难道要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去秦王府亲请吗

当然只靠他们自己说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们瞄上了怡乐郡王。秦王府两位公子之中,秦王独宠幼子,在长安或者说在天下都不是秘密,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说的话他总会考虑吧

这要是别人,他们根本不会出此下策,因为想也知道没用,但是秦王,这位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没准就答应了。

却没想到老狐狸生了个小狐狸,从头至尾没有把他们说的话放在心上不说,甚至在听了几遍之后立刻表明态度。言辞之谨慎,用词之激烈,立场完完全全是站在秦王一边的。

完全没有被恭维和胜利冲昏头脑。

现在又发冲突,接下来该怎么办,满朝文武对视一眼,均苦哈哈。

裴宴知道他们的想法却更觉得好笑,难道

他不站在父王这边,还要帮着他们对付父王不成大概在他们眼里他还是那个十几岁争强好胜的怡乐郡王但是人不得成长啊

众朝臣现在都有些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裴宴笑着回话了“这位大人说的也没错,眼下确实是需要用人的时候。至于口口声声说是为国为民牺牲流血在所不惜。恐怕朝堂上所有文臣武将,每位大臣都这样表示过,既如此不如就把这些大人都扔进军中救国救民去好了,左右这是大家的为官志向。”

大家都是一样的情况,凭什么独独针对他父王裴宴作为一个孝子,可不咋能接受自家父王被针对。

“那怎么能一样身其位,谋其政,每位大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让他们丢下手中事物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是得不到好结果的。他们做好自己手中事,就已经是在为臣民为百姓着想了。”

言下之意就是秦王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派他去镇压反叛是理所当然的。

不得不说,这套说辞前后连贯,说服力极强。前面虽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