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建兴帝中毒后, 修养了好几日,精神恢复了些,黄赐光便将查出来的结果呈了上去。
药物从宫人与杜行渊交接之后, 只在太医院里由药官与御医看管保存, 无人单独动过,太医院的人没有半点问题。
唯一出问题的地方, 便是杜行渊送来的药材品质不好, 才会导致保存没有多久之后就变了质。
建兴帝看着面前摆着的有毒药材, 静默良久。
黄赐光大气不出, 连打量皇帝的神色, 也不大敢。
建兴帝冷声吩咐“黄赐光, 捉拿杜家家主至刑部, 你与锦衣卫指挥使苏详一起做陪审。日落之前,朕要知道, 药材为什么会变质。”
其实苏详已经去拿人了, 黄赐光应道“是。奴婢这就去。”
杜行渊清早醒来,梳洗后,换了件体面的衣裳,便在家中坐着等锦衣卫过来。
不出他所料,建兴帝好转的这日, 锦衣卫果然来了杜家。
锦衣卫办事, 素来粗暴冷漠。
杜行渊被押上马车,送进刑部。
刑部尚书一职尚且空缺, 如今乃是刑部已入内阁的杨左侍郎主掌刑部, 负责京府刑名。
元若枝在家中听说杜行渊所涉之案的主审官是杨阁老,心中越发安定。
说来她与杨阁老的夫人因着修补绣像的事情,还略有些浅薄交情。
除此之外, 她还听说,杨阁老在文臣中还算清正刚直,这也是建兴帝信任他、命他此案为主审官的缘故。
只不过乔贵妃下手奇巧无比,不漏半点破绽,前一世杜行渊“罪证确凿”,纵然杨阁老给了他开口的机会,他都没有丁点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才成了替罪羔羊。
一代仁商杜行渊,就此陨落。
南方许多受过杜家恩惠的贫苦人家与杜家的佃户们,纷纷自发地为杜家抄斩的族人送行。
元若枝在天书中得知,江南一带的平民百姓们,几乎哭倒了几座城池的城门,可见杜家在南方一片多么得人心。
建兴帝中毒是大事,抓杜行渊的消息,不胫而走。
乔贵妃与大皇子母子俩在宫中坐等审讯结果出来。
他们知道,至多日落之前,杜行渊的日子便到头了,日落后,杜家还剩下数之不尽的家产能够被他们蚕食瓜分,之前因聂延璋而亏损的钱财,这下子有人补贴了。
东宫。
聂延璋也是此刻才知道,最后背黑锅的人会是杜行渊。
陈福笑着说“对面打的好算盘,既找到了替罪羊,还是头肥羊大皇子的库房也能填补上了。”
聂延璋端着茶杯抿了一口。
杜家富可敌国不是说着玩儿的,想必盯上杜家的人一定很多,他有些可惜地道“早知是杜家,孤便拉他一把。总比叫别人拆了吞入腹中要好。”
陈福摇头,不赞同地道“哪儿那么容易解救事关重大,贵妃怎会叫人拿住一丁点把柄除非殿下对一切未卜先知还差不多。殿下可别把自己搭进去了”
聂延璋也只是有些惋惜罢了,他摆了一盘棋局,与陈福下棋。
等到棋局下至局,“杜家”的名号,也该从大业彻底消失了。
杨阁老受命审理杜行渊。
人未至刑部,已有杜家的人过来拦下马车。
杜家为皇商多年,与皇宫、朝廷的联系千丝万缕,虽说杜家还够不上杨阁老做靠山,但与杨家倒也不是全无交情,有人给他们指了明路,这便找上了杨阁老。
杨阁老见了杜家二当家的,只给了一句话“听天由命。”
他眼光毒辣,这四个字给的极合适。
杜家二当家也是商场里摸爬打滚来的,投石问路到这个份上,亲耳从杨阁老口中听这四个字,便知道凶多吉少,恐怕无力回天。
他惨白着脸色回去准备料理后事。
杨阁老至刑部,与同僚一同审理,由苏详、黄赐光陪审。
寻常大案,皇子或皇室宗亲,也许还会来观摩凑个热闹,今日却没有一个闲杂人等,大堂里安静极了。
杜行渊跪在堂中,杨阁老翻动卷宗,由御医从旁验证药材品质不好,短时间内就会变质,产生毒性,与建兴帝所食其他药物相冲之后,毒性更大,用在重病的人身上,有致死的可能。
杨阁老走过流程后,问御医“品质好的药,便不易变质么”
御医道“回侍郎,品质好的药,更为纯净,的确不易变质,也能保存更久。品质差的,本身便有些少许毒性,用在普通人身上,甚至孩童身上,都无不妥,但用于本身怀病,便大大不妥。”
杨阁老又问“品质既有差异,为何交接之时,检查不出来”
御医沉默片刻后,答道“以次充好的法子多种多样,有时绝不是肉眼可以辨认得出来。再则是品质好的与差的掺和到一起,除非将所有的药,都靠人来服用验一遍,的确难以查出其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