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终于(2 / 3)

杨养正微微摇头,道“吾与汝师松禅公相识数十载,虽不及曹润琴、李寿衡亲密,但却是君子之交,汝不必太过见外。”

见贾琮依旧恭敬守拙,暗自点头,又道“今日之事,你做的极好,远比老夫想象的更好。原本老夫以为能得现如今这样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汝心中不可有他念。”

贾琮明白,杨养正必是在警告他,不可心生怨望。

贾琮坦然笑道“多谢老大人提点,小子知轻重。”

见他如此明白,杨养正难得淡然一笑,道“松禅公之孙子厚,吾亦见过,远不如你得松禅公之神韵。”

贾琮又不言,杨养正微笑敛起,道“好了,剩下之事,便和汝无关了。老夫还要去兰台寺与北静王一起审问赵敏政、卢肇等一群败类,你回家去吧,记得好生闭门读书,等闲不要外出。京中风浪太大”

说罢,杨养正与兰台寺一众御史们上了官轿,依次离去。

待其走后,有礼部官员留下收拾封闭贡院,而王子腾则率京营兵马回营,除遥遥颔首外,与贾琮并无交流。

等官面人物全都离去后,贾家长随匆匆上前,恭迎贾琮回府。

而与此同时,贾琮今日所言,也随着无数张口,飞速的传遍长安士林、传遍都中、传遍天下,引起了无数热议

大明宫,上书房。

养心阁内,崇康帝看着手中的密折,面色微微有些古怪。

他亦是饱读经义子集之人,焉能看不出这四言的鼓动人心之处心中同样生有震撼感。

不过,在看到贾琮的解释,此四言乃得自松禅公和牖民先生的教诲后,面色释然了许多。

若果真完全出自贾琮,那怕不是妖孽吧

古人常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谁也不希望看到治下有这样一个超凡之人,尤其还是勋贵出身。

当然,有了现下合理的解释,就算不得什么了。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麾下臣子只分两类能用的,和不能用的。

贾琮虽然年幼,但展露出来的才智和手段,都足以能为之一用。

只要不是妖孽,正常的帝王都会期望能用之人越能干越好。

真要到了碍眼的时候,随意打压两下,再点一个“心存怨望”的由头就能治罪。

这便是帝王。

以莫须有之名杀岳武穆的从来不是秦桧,而是那位宋高宗。

并不用费多大气力。

所以,崇康帝丝毫不担心贾琮展现出的聪明才智。

只是

现在的情境,和他设想的很有些不同。

他原本是以为,贾琮能回到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好好的勋贵就该做勋贵做的事,而不是在文官体系中浪费时间。

只要有贾琮身上的爵位在,纵然他文华之气可冲星河,那又怎样还不是终身不能入内阁。

这次赏他一个举人功名,一是为圆贾琮一回读书人追逐功名的梦想,算是这次舞弊案的赏赐。

二则,也是为了让他绝于士林。

至于残忍不残忍,是不是贾琮想要的,贾琮能不能接受

都不是帝王需要考虑的事,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岂有选择的余地

只是却不想,好端端的算计,反而变成了这个样子。

不管这四言是不是得自宋岩和孔传祯的教诲,可到底出自贾琮之口。

所以他在士林中的文名,只会更盛。

皱了皱眉头后,崇康帝又哂然一笑。

还不到为这个发愁的时候,就他所知,贾琮之父贾赦已经没几天活头了。

父丧丁忧三年后,他有的是手段来调理这事。

将密随手折丢在御案上,崇康帝又捡起一份挂着红羚尾毛的边关奏折。

只看了两行,便皱起眉头来。

大乾如今边关并无大规模战事,但是也从未真正的消停过。

黑辽边境与厄罗斯自崇康三年起,就始终冲突不断。

围绕着一座雅克萨城,近十年来你来我往反复争夺。

虽然战争人数一直控制在两千人内,还不如南方云梦泽里的一些水贼多,而厄罗斯又因为本国实力重心远在万里之外,实际上也很难真正对大乾造成威胁。

可是那区区千余人马,不停的骚扰边境那片苦寒之地,依旧让人烦不胜烦

而且,为了守住那片几乎没甚臣民百姓居住的蛮荒之地,朝廷每年往黑辽都要多投入数十万两军费。

为此,不知多少大臣上书请求,弃了那片不毛之地,实在得不偿失。

包括如今完全由新党大员组建的内阁中的某些阁臣。

但崇康帝却死死咬住底线不放,总不能太上皇在位时,大乾一刻未停的开疆拓土,到了他手里才十来年,就丢了一片疆域吧

他为何执意要和新党一起推行新法,做下前无古人之壮举

就是为了超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