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1 / 3)

自古以来, 各大寺院的经济来源, 主要靠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以及士绅贵族施予的银钱和土地来维持。

当然也有不法和尚靠勾结官府,抢占百姓田舍, 甚至兼并、侵占邻近寺庙来扩充自己的寺院和势力;或者出家人本身的社会实力, 下层百姓为了求神佛保佑, 以消灾避祸而主动, 给寺庙捐献的银两、土地、房舍等等财物来源。

反正不管怎么说, 银钱和土地,始终都是大头。

银钱方面且不说,单论土地。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更是如此,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是非常重视寺院土地管理。康熙六年礼部统计全国各地官建大寺庙共6713处,小寺庙共6409处。私建大寺庙共8458处, 小寺庙共58682处。

全国的大小寺院近8万所,僧侣大约110292人,尼姑共8615人。然后全国每年以四到五万个新度牒的数量增长, 如果再加上民间的私造度牒, 假度牒也没有的野和尚,野尼姑,更是无法计算。

看似出家人都是一副“空澈为上乘, 以虚无为宗旨,四大皆空,六尘不垢”的模样, 对于民间“户婚田土钱债”之类不屑一顾。即便是自身出现种种困惑与矛盾,只要“坚持戒律、恪守宗风,参禅悟道”“朝朝面壁、夜夜蒲团”,都会使其“与俗家无涉”。

但是事实上那

就连大清国的县令们都要狠狠地羡慕一番出家人的,“薄田百十亩,古佛两三龛,黄虀脱粟可以果腹,晨钟宵梵可以养性,所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者,其在斯乎”

一家寺庙“薄田百十亩”,近八万所寺庙,占有的土地可想而知。

广州知府冯协一,先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之第三子。应顺天乡试不中,随例荫父爵谒选吏部,授浙江绍兴府同知兼摄山阴知县,因为政绩优等,去年刚升任广州知府。

出身于文风鼎盛的北海冯氏家族,又有他父亲留下的恩荫,当然不会是一般戏词里的知府一样“三年新知府,十万雪花银”。虽然他也和其他知府一样讲究一个牌面,出门做“六人抬”大轿,日常三十个长随,三十个师爷,轿夫,厨子、门房、跟班、拿印的

但是他和其他的知县、知府,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还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大多只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但他通晓政务,处世灵活,这也是皇上派他来广州的原因之一。

今天他正因一个试图阻碍清查土地的地方士绅恼火,听说小四阿哥在白云山的故事,听完小四阿哥的传话后,登时哈哈哈大笑。

这些老和尚,竟敢算计他们的小四阿哥

冯协一起身就要领着人去白云山,准备来个“杀鸡儆猴”,杀一杀那些阻碍清查土地之人的锐气,就见他的三十个师爷中的一个,吞吞吐吐地问道“老爷,你看这白云寺”

白云寺在广州威望太高,不大好动。

其他的师爷纷纷点头,但有一个师爷没点头,他也开口,却是相反的态度。

“老爷,康熙五十年,皇上就有下旨,全国上下,不得再私造寺院,严格管理度牒发放事宜,此举虽然还是没有阻止大清国出家人的日益增多。但皇上的意思很明显。”

“寺庙占据土地太多无需缴纳赋税,僧人太多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冯协一对这位师爷点点头。

甭管你是出家不出家,有本事一家搬出去大清国出海去,否则二百年内,大清国估计都是这样子,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大量占有土地。

对着其他的师爷说道“说起来我们官府,也算是和地方士绅,里长村长们,以及这些出家的和尚尼姑们,一起管理地方。”

“我们是朝廷法度,地方上是宗族规矩,佛门道门是情感寄托。”

“但是这有个一二三,有个谁最大的说法儿。历朝历代重视佛门,可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灭佛的。你们以为,四爷会容忍白云山置身事外,继续占据两千亩良田”

冯协一说着“狠话”,对这些师爷倒是没有生气,不是谁都有他父亲当年的眼光,知道诸位皇家阿哥的性情手段。当然他也不大聪明,所以别人越是笨点儿,才越好不是

冯协一一番准备,踱着八字步出来府衙做进他的“六人抬”大轿,领着他的长随亲信,衙役侍卫,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朝白云山而来。

围观的百姓都欢欢喜喜地看热闹,兴高采烈地议论。

“哎呦呦,白云寺的住持,那可真是佛门高僧,有德之人。”

“那可不是皇上要清查土地,那么多老爷们想方设法地阻拦,瞧瞧人家白云山,一出手就是主动上交一半土地。”

“我们知府老爷这次要高兴坏了,我听我那做厨子的族叔说,这几天知府老爷让那些人气得天天上火。”

“怪不得。你们瞧那个“佛门大德”的大匾额,这好像还是知府老爷的亲笔”

白云山的各家寺庙,各家住持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