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帝王之师(番外) (番外)……(1 / 4)

晏河清生在了一个很好的时代。

他的祖父母和父母都这么说。

不同于祖父母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更不同于父母辈那个贪腐横行的年代。晏河清自从出生起,面对的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

母亲生下他的时候,正是新皇登基的前一个月。晏河清年纪尚小的时候, 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新皇的歌功颂德。

海晏河清。

不过他却并不反感, 也不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在拍马屁。

因为王朝的新皇,确实是一个可比尧舜的千古一帝。他以民为本、惟贤惟德,让本来逐渐积贫的王朝焕发新生。他慧眼识人,重用贤臣、铲除奸佞。

除了文治,这位帝王的武功也同样出色。在安定了王朝内部之后,他狠狠打压了边境侵扰的敌国。如今西北、东南边境的诸国都俯首称臣,不敢侵犯王朝边界。

抱着对这位帝王的崇敬,以及满腔的报国热血, 在祖辈和父母的支持下,晏河清走上了科举的道路。

坦白说,这条路并不容易。虽然新皇执政之后,派陈柳先生大力发展书院义学的建设,但是教师的资质却还是层次不齐。不过书院义学的发展, 还是打破了世家对知识的垄断,给了晏河清这样的平民子弟一个机会。

晏河清自幼便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之能。难得的是长大后, 也并未丢失掉这份天赋和灵气, 如今已然通过了乡试和会试。

他是第一个进入殿试的贫民。

正儿八经的平民百姓, 不是寒门子弟和落魄世家的谦词。

在京城等待殿试的过程中, 晏河清有幸见到了天下学子公认的大儒文赦明。

文赦明如今已经过了百岁, 虽然致仕多年,但是在朝堂中的名望确依旧显赫。京中时不时就传出文赦明要招弟子的消息,但每次都不了了之。

文赦明嫌弃大多数在官场中浸透过的人不够通透, 所以每届殿试前后都会举行文会,想要从中寻找一弟子继承所学。

晏河清就是在一场文会上遇见的文赦明。

文赦明拈着白得发亮的胡须,笑盈盈地看着手中的策论,随后用手指了指晏河清“这篇策论是出自你手”

晏河清有点紧张地点了点头。

文赦明的笑容更大了“不错不错,这份质朴和灵气少有。最难得的还是一颗赤子之心,你是第二个让我有如此感觉的人。”

周边的学子羡艳地看向晏河清,要知道文赦明的夸奖分量可不小。如今有了文赦明这句话,只要他在殿试不出意外,那么名次必然不会低了。

而且说不定还能得到皇帝的青睐。

晏河清倒是没想到这些,而是恭敬地说到“先生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有何不敢当好便是好,老朽从不打诳语。”,文赦明又露出了一个欣赏的笑容“不知小友姓名又是何方人氏”

“学生姓晏,名河清。西北信林人士。”晏河清行了一个礼,恭恭敬敬地回答到。

“禾清”文赦明脸上出现了一瞬间的恍惚,但很快又掩饰住了自己的情绪“既如此,老朽便祝小友金榜题名了”

“多谢先生吉言”晏河清也察觉到文赦明那一瞬间的恍惚,他莫名觉得自己似乎窥探到了文赦明的一个心结。

其实晏河清的名字并不是对新皇的歌功颂德,这一点是晏河清第一次走进学堂的时候知道的。当时晏河清很是不服气自己只会摇头晃脑的教书先生,于是向学堂里唯一的一位举人老爷询问,谁是天下最好的老师。

他想要拜最好的老师。

“天下为人师者,未有能胜禾明澈者。帝王之师,亦是天下之师。”

那是晏河清第一次从旁人口中听到禾清禾明澈的名字。

也是在那之后,晏河清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并非是在歌功颂德,而是在悄无声息地纪念一个人。

如果不是他,或许自家祖父、老爹、舅舅就都要被拉去充壮丁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很容易就被翻了过去,尤其是在晏河清踏上殿试的时候,他已经差点儿把这事抛到脑后了。在认认真真地答题交卷之后,晏河清小心翼翼地瞥了一眼高位上的那个身影。

虽然连脸都看不清,却还是让晏河清感到了莫名的威严。

殿试的卷子要先交给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然后在交给阅卷管评阅分级,最后才将佳卷呈到皇帝面前。

殿外站着一个老太监,他衣着华丽气派,一举一动间比常人要规矩的多。草草和出来的考生们说了几句话,便引着他们往宫外走去。

晏河清和绝大多数考生一样,在离开的时候也规规矩矩的,眼神也不敢乱飘,只紧紧盯着自己的鞋尖。

“贺总管这是去哪”

突然间,队伍停了下来。晏河清险些撞到前面那人的脊背上,他这才抬起了头,发现自己离宫门已经不远了。一个身着黑甲的中年人站在了为他们引路的太监总管身前,这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