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朱之瑜入朝,正当其时,也好凸显陛下之德行感昭。」
听到这,朱谊汐眉头舒缓了许多。
也对,崇祯,福王。他们两人多次征召,人家都不当官,结果自己征召,人家就屁颠屁颠的跑来了。
通过两相比较,这不正好说明他的伟大吗
不过,他有些迟疑道「若是这个朱之瑜仍旧不顾一切,拒绝朕的征召,这不是将我与崇祯、福王为伍吗」
赵舒闻言,哑然失笑,他这才反应过来,皇帝一直是爱面子的,这时候他倒是忘了。
「您勿忧,在圣旨征召之前,老臣可以修书一封,试探一二。」
「若是可行,再下圣旨即可;不行,则罢了。」
皇帝这才点头,露出了一丝笑容。
「除此以外呢,还有他人吗」
「有一人,原本名唤顾继绅,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在民间也博得偌大的名望。」
赵舒继续举荐道「他曾在南京任职,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即成「乙酉四论」,朝野瞩目。」
「绍武初年,天下平定后,其又罢官,游历于大江南北,教书授学,似乎在追寻前明为何而亡之事,踏破了不知多少布鞋。」
「也因为如此,其竟有王阳明之风,似在创建新学,民间争论不休」
相较于朱之瑜,朱谊汐对于顾炎武实在太耳熟了。
与王夫之,黄宗羲,并列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这些口号朗朗上口,直指人心。
可以说,程朱理学盛行四百年,阳明心学式微,而顾炎武的这些思想,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没错,在朝廷看来,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治国完全没有用处,比不上越来越腐朽的程朱理学。
而顾
炎武的这些思想,却能为国所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不就是号召百姓,保卫朝廷,保卫朱家江山吗
经世致用,不就是培养人才,治理天下吗
「好」朱谊汐兴奋
道「就先征召顾炎武。」
「对于他,我可是闻名许久,既然有此大才,正应该编修史书,才能不浪费开来。」
赵舒讶然。
在他看来,朱之瑜文学功底深厚,为人又刚正无私,比顾炎武这种名大于实的人强多了。
之所以征召顾炎武,就是为了照顾他的名气。
「是」
赵舒叹了口气,继续开始举荐
而此时在浙江,绍兴。
朱之瑜在家中研习书法,钻研画作,可以说悠闲自得,极其舒适。
五十有六的他,已经一把年纪,原本一腔热血想要复国,在绍武皇帝再次统一天下后,立马就偃旗息鼓,开始了悠闲时光。
即使不时有官场中人,想要举荐他入朝为官,但都被一一拒绝。
这些年来,他与其他大儒一样,视甲申之乱为大耻,更是对满清入关心有余悸。
这些年来,不断的研究,终于有其所得
治国,要学以致用,
「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
而他却并不知道,如果在历史上,为了保存节气,他将流亡于日本,寄寓二十多年,传途授学,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
建立了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
「之瑜,之瑜」
忽然,一声苍老的叫喊,让朱之瑜从书法中回过神来,他匆匆放下笔,走出了房门。
三步并两步,搀扶起一面走来的老人。
这是他的长兄,朱启明。
在八岁亡父之后,长兄如父一般抚养他长大,可谓是劳心劳力。
以武官之俸禄供养他读书,是极为辛劳的,所以他一直感怀尊重。
「兄长,你一把年纪了,怎么还如此乱来。」朱之瑜责怪道「快先坐下。」
「有事慢慢说。」
「嘿,这不是有好消息嘛」
朱启明身材魁梧,但却拄着拐杖,七十岁的年纪,脚下生风。
「你是不知道,朝廷准备征召你为官呢」
朱启明脸上堆着笑,握着朱之瑜的手就不松开。
「兄长,你怎么也来劝我」朱之瑜无奈道「官场浑浊,我不适合为官,就不要再来举荐了。」
「这次非同一般」朱启明声音骤然洪亮,他盯着自己的弟弟,认真道「朝廷要编修前明史,想要征召你为史官,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机会啊」
「你名士风流我不管,但这般光宗耀祖的机会,可推脱不得。」
「什么」朱之瑜一愣。
他万万没想到,这般的机会竟然砸在了自己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