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很恶心了,相当于国家为了更大量的出货,搞了个预售模式。预售价格比通贩价格低,这样商人才愿意更久的等待。
结果现在有的人享受着预售价,却拿的现货。从国家手里利落的薅到了“通贩-预售”的价格利润。
普通的商人却需要等待比购物页面久的多的时间才拿到物品。
当普通商人不愿意来时,国家又不得不再次调低预售价格——如此恶性循环。】
郁新从银行的道理中冷静下来。
他叹口气:"在商人这里赚不到钱,想要拿钱,便只能继续压迫灶户了。唉……若是王公们得利的部分,能换成粮食,发给灶户,想来,便不会盐法败坏至不可收拾。"
【成化4年,户部改革盐法,第一条就是严禁内外官员的家人、亲属、仆人等参与盐行业。但是官员虽禁,却没有把王公贵族们搞干净。
堡宗时,给王爷们的钱很凑合了,经常折色成宝钞,打发打发。王爷们说缺盐,那给个30引盐,10引盐什么的。。
成化开始,动不动赐王爷们1000引。
这还算好的,比较夸张的是弘治,动辄1万引助王爷们婚礼。就算是非典、核废水排放,大家哄抢盐引,家庭需求也不可能用到400万斤盐。
so,这些盐都是皇帝明码标价送给王爷们,你们可以拿去卖的。他们会不会干预支盐顺序呢?
正德时,王爷们也引起了官员的不满,但还有太监呢?】
现场的王爷们很不开心。
”那,不给我们发米,总该发点盐吧?10000盐引怎么了?我们还嫌盐引换钱麻烦呢!"文官武将们,懒得理这些嘴脸毕露的王爷。
【造成守支的原因还有很多。
像前面提过的余盐走私问题,大家不想交正盐了,盐引兑换的是正盐,自然兑付困难。
还有地理原因。
水系发达、交通发达的盐产地总是更受人青睐。有时候两淮没盐了,山东还一大堆盐等着卖,最
后贱卖。
插话说说“户口食盐钞法”。
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朱棣把食盐和宝钞挂钩的行为,进一步的加剧了开中无度,守支加剧。up看了相关的论文,感觉不太对。】
虽然up听上去是在给自己洗白,但朱棣也没有多开心。
听上去自己未来的名声挺臭的,至少这“开中无度”,“刷爆信用卡”的事情,和自己是分不开了。
朱棣:“我们大明的生产力,还是可以的。爹用计划经济,关停了不少四川的盐井,我们开足马力,盐的数量肯定够。"
郁新本想说,既然地理问题那么严重,这淮盐不够,其他盐囤积,应当折中转圜,给商人们去别的地方兑盐的机会。
可以想到上头计算的一个徽商3925公里路,他又深深emo了。
物流啊物流。
果然还是要物流。
递运铺能不能也搞个商人版本?专门承接这样的大宗物资,但是让商人出钱雇人经营?会不会好一点呢?
国家主动帮这些盐商的运输和贩卖做一定的区别,省却部分的脚程……所谓的分工细化能不能由政府来领头呢?
【洪武时,部分地区实施了户口食盐制,如前面所说的四川。
里长向百姓收取“盐银”,市民纳钞,乡民纳米。一般在秋粮时统一征收。这笔钱去了哪里,现在没有史料记载,可能是州县收了,也可能交到了盐运司。
州县会有一个“户口食盐册”,拿着这个册子给盐运司看,盐运司就会批盐给他们。
《议处盐法事宜奏状》by章懋里说,明初,州县自己会派人去有司领“掣下余盐”——前面说过的,批验所抽查时,扣留的超出盐引部分的盐。
既然是“余盐”,就不是正盐的额度,也和正常开中法的“盐引”并无关系。】
朱元璋尴尬:"分税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吧……"
管户部的郁新却不尴尬,以前他是不懂,现在有现成的兔朝组织架构可以抄啊!这是抄吗?这是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优秀的经
验!反哺大明困苦的百姓!
他道:“陛下,那国家税局,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想来就是未来兔朝收钱的、算钱的、存钱的、管钱的!他们全都和在了一块儿呢。想来工部、兵部、军队要做什么都是要从财政部过手续,要我们来过目的!"
茹常:"……"
他敏锐的意识到郁新的司马昭之心。郁尚书,这么一来,我们岂不是全都要对着你鞠躬哈腰?
朱樉连忙跳起来,出于守护钱的本能他感觉不太对:“不可能啊!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