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以外的部分,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类似于给你画了个考试范围大纲。
永乐7年,时任考官邹缉等,出题有孟子节文及尚书、洪范九畴,偏经论题被御史劾奏,获罪。
超纲要被处罚的。
那删了什么呢民为贵、君为轻一类不利于统治的言论。仁政一类和法治相对冲突的部分。
这当然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了,流传千年的典籍,只有不自信的人才夹夹夹。
不过,老朱还不至于离谱到为了推广删减版而焚书坑儒,且朱棣在永乐9年废止了孟子节文,后来它就消失无踪了。
刚刚还呵呵笑的老朱,脸上迅速聚集起了浓浓的乌云。
“什么叫做不自信咱自信得很”
朱棣劝他爹“爹啊,干脆别搞那孟子节文,正好您现在不还没搞吗”
老朱不高兴“咋你也觉得这是件很丢脸的事情我给你这永乐大帝丢脸了是不是你搞永乐大典,就是保存文化财产,我划个考试大纲,就是如秦始皇般焚书坑儒的暴君了是吧在你永乐帝的衬托之下,我是越发的见识短浅,心胸狭窄了,是不是”
朱棣发现他老爹是会递进的。
他连忙道“爹啊,您在说什么啊我永乐七年的时候,也听从您的教导啊就算丢脸,我们也一起丢脸啊”
老朱怒气腾腾“好啊,你果然嫌我丢脸”
打起来了打起来了
现场里,大家不敢直呼此话,便在心中直呼此话。
朱樉当即跳出“来人啊,给我把老四的嘴封上”
互相伤害的父子两,一致对外“闭嘴吧你”
朱樉“”
而朱棣,还在坚持“总之,爹啊,别删了,没什么好删的啦那孟子在阶级史观面前,又算得了什么爹你可是见识过阶级史观这大场面的人了这阶级史观未来搞不好还得回头来批判批判孔孟呢后辈不都骂儒家为儒教了吗”
老朱一听,想想也是,怒火消了。
郁新却双脚一软。
而同样脚脚发软的金幼孜连忙将郁新扶住。
两个面条人互相搀扶,摇摇摆摆,踉踉跄跄。
真的很想把燕王的嘴封上呢。
刘三吾的形象从这个事件里也能勾勒一一,这人骨头肯定不硬,为了逢迎统治阶级,有灵活的尺度。
他给老朱的大诰写了序,“上弗忍生人之无幸也,不得已施之五刑”。和洪武30年6月老朱的策问主题好像的,你说他两眼一瞎,不懂老朱的法治心思,这是不可能的。
郁新“未免过于苛刻了。”
老朱也不满“就是。弃了那元朝的暗,投了我大明的明,明明的凤凰栖梧桐之事”
大家逼逼赖赖
什么呀,不要曲解那后辈的意思。明明说是刘三吾为了讨好你,连孟子都删减的软骨头行为罢了。
刘三吾等人取了51个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
它一般称其为春榜。
听到这里,老朱终于听明白了。
“原来这南北榜案,是这么个意思。如此说来,第一回取的61人,想必是北人吧。”
这51人是谁,现留存的独立史料都记录不全,一般名单会记录成册,但朱元璋没有把这一榜的名单正式刊录,名单多被私人史料、地方县志等记载。
邱进春教授交叉对比多种史料,进行过考证,51人里,46个“南方人”。论文未列出具体的籍贯,无法统计其地理分布,不过u在他写的另一本江西进士考证里看到,光江西一省就20位进士。
很明显,江西这种绝对的“南方”,便是在“南人”里也霸占着绝对优势。
金幼孜有点自豪,又不太敢自豪。
出身江西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现在可能会变坏。
围绕春榜全是南方人是不是故意的这个问题。
不少网友用数学统计法进行过分析,认为基于前几科的概率分布,洪武30年不存在北方学子1人不中的可能性。
而学界的论文则多倾向于刘三吾此人性格“坦坦”,不会徇私舞弊。
不太好评价,因为我看网友的统计多来自单一的某史料,而明初的进士名单有不少谬误,需要查漏补缺。后者的性格推论,又太主观了,还需要学界针对洪武初年几科的进士录取情况进行深挖。
像u自己就有过这类疑问明初存在不少的北方学子来南方求学的情况,洪武前几科进士及第的少量北方学生他们的师从是何处
这么一提,老朱又生了气来。
“管之前是怎么的,在我让他们去落第的考生试卷里搜卷时,就得给我多少找几个合格的北方人,怎么还让我看上面那种阴阳怪气的话”
朱棣也是无语“是极,先时科举也不是没有搜卷之举,既然初次结果疑似不公,那补上便是,都是层层考试上来、万里挑一的读书人,不小心被遗漏的也正常。”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