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亨比较大可能是白沟河受伤了,行军加剧了他的伤势他跟去了德州,最后一命呜呼。
朱元璋批评朱棣“都受伤了,把人送回去养着就好了,怎么还带去了德州”
朱棣颇感委屈。但他不说。
他的弟弟朱橚帮他说了“爹,您忘了,四哥他手中无人啊您把所有人都留给了大侄儿。”
朱樉幽幽道“然后老四把所有人都嘎了。”
朱元璋还是不满“话说如此,你就不能自己挖掘一两个人才吗这人才,挖一挖,养一养,不就跟地里的萝卜一样,好好的长起来了吗你看看你岳父,长得多茁壮”
属于是徐达在这里都感觉恐怖的话了。
朱棣替老丈人说句话“爹,这话您敢当面对岳丈说吗”
老朱冷笑“有何不敢,等咱下去了再对他说,大不了,打一架罢了,反正有你娘和你大哥帮我,咱们全家上阵,还弹压不下你岳丈”
朱棣欲言又止,觉得这话听起来就透着浓浓的心虚劲儿,说不定到时候他娘,就帮理不帮亲了呢
就在朱棣各种人文关怀时,朱允炆方也在行动。
其中,平安、吴杰从真定挪到了更北一点的定州,在这里修筑好了城墙。理论上郭英该在这里,但从此以后,你就再也看不到他的相关记录了,留在史书上的仅有短短两字“无功”。
应该和他没死在靖难,明确活到了永乐初有点关系。
沧州那边,徐凯在一边积极土方作业g,一边派出探子在暗搓搓的偷窥燕王在干什么。
最后是德州。
明史载,盛庸“守住”济南,又“光复”德州,“大功”一件呐。于是封他为历城侯,和平燕将军。
原总负责人李景隆被撤职,叫回南京了。
李景隆长吁一口气我解放了功也好过也好,我终于解放了
下回再见他,就是南京他给朱棣表演大明战神开城门了。
李景隆泪水长流。
如何到了此时,我还不能解甲归田
从始至终都在等着自己戏份的郭英,呆了片刻,啊了一声“等等,我呢我就一声无功就完了吗下一次见我,不会是我死了吧”
幸好他不知道一句话“开局既巅峰”,否则,他便会明白,自己是个甚至只活在u主最里的巅峰。
此时他悲愤道
“这燕王二子被删了,u还要多方论证他的功绩,怎么轮到咱老郭,就什么都没有未免也太潦草了吧还有我的好孙郭勋,你怎么没写写你爷爷靖难中的英勇身姿呢”
大家怜悯地看着郭英。
看这又疯了一个啊。
你仔细想想,你孙子敢写你靖难中的英勇吗
那嘉靖,虽然是个带孝子,但确实是朱棣的带孝子啊。
盛庸,明史对他的记载,仅有洪武年累官都指挥使,其余不详。根据江西古田村盛氏家谱考证,他出生于1334年,建文二年66岁。
元末农民起义,他本来是地主们组织对抗农民的私人武装力量,后来归附邓愈,在江西一带打仗。
洪武4年5月,升定远征万户,调去辽东。
洪武8年,参与围剿纳哈出一战,9年正月,追至猪儿谷,打败敌军,立下功劳,第二年授诰命。
后面不再有记载,总体来看,是一个在辽东地区活跃的武官,纳哈出一战有亮点,没有别的更多信息了。
明实录也没有任何痕迹,甚至不知道他是哪个地区的都指挥使。
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在靖难中被重用。
相比暗淡的他,另一个重量级的将星,也是除了镇守甘肃的宋晟,以及在辽东不得动弹的杨文以外,朱允炆所能打出的最后一张至尊将星卡。
何福,在盛庸名字的遮掩下,即将出场了。
他被派去了德州,和盛庸一起练兵,同时筹备收复河间之事。
文人为了把东昌之战、夹河之战的一些功绩归给盛庸铁铉,你没有办法在史料里看到他,他得等到建文三年,才姗姗来迟的出现,出现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史料这里先按下。
最后,到建文四年,你才看到他开始打架,这是很好笑的一件荒诞事。
“何福。”老朱嗯了声,“是个活捉刀干孟的好汉子。”
皇子们则在思索“东昌之战、夹河之战的一些功绩这话说的,不会老四你败了吧”
朱棣却不以为然,一声哂笑“胜败乃兵家常事”
皇子们记起来了“之前光幕说张玉快死了难道就是在这两次中”
不以为然的朱棣瞬间破防。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说说何福。
何福,1348年出生。
和完全底层的一步步爬上来的顾成不同,何福祖上出过元朝时的高官,又住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老爹那一辈就有族里亲戚慧眼投明了。
比如他爸爸何观的堂兄弟何遣赋,在朱元璋到吴地时,送了大批军需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