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041 常山赵云(3 / 6)

是有些印象。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种名为九酝春酒法的酿酒之法,乃是沛国谯郡的一位县令的发明,在他死后此法才传开,后来落到了曹操的手中,最后被献给了汉献帝刘协,而后在曹魏治下推广了开来。

这种酿酒之法在后世有个别名,叫做补料发酵法,也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内的原料,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而是分作了九次投入,这样得到的酒会在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更为醇厚,也就等同于有了跟同行相比更大的竞争力。

在原本的“乔琰”的记忆里,她那担任任城相的父亲和这位县令还真有过碰面,乔羽并不好酒,却也对此酒印象深刻,购置回来的那一坛,也只在过年节的场合下会拿出来小酌。

若真要以酒坊的采购路子来作为低价购买粟米的渠道,这便无疑是个合格的交易筹码。

但既然有这个筹码在,乔琰倒是觉得,只用作一次的购置米粮,好像有些浪费了。

不如进而谋求一个长远的发展之道。

她这一番沉思,在她自己看来是在对之后的计划有个全盘考虑,在杨修看来却仿佛是个要将他遣送回家的信号。

他当即说道“若是实在不成,我再想其他法子就是。”

他才不要被丢回洛阳

但他下一刻便听到乔琰说道“不,我不是觉得你这路子走错了,之前我和仲德先生也想的是此法,只是我们都还欠缺了些准备罢了。”

“我有两件事需要你去办。”

一听到有事可做,杨修便基本确认,自己还有留下来的可能了。“你说便是。”

“第一件事,我要你去采买我们这二百余人吃用一月的粮食,再购置酿酒所用的陶钫和米麦,具体需要多少量你自行估计。”

这就等于是个数学题了,杨修自然算得明白。

“另一件事,我要你去雇佣二人手,最好是对民间酿酒行当稍有些了解的。”

乔琰想了想又补充道“越便宜越好。”

虽然说是说着要从长远考虑,这前期投入怎么也不能太高。

杨修得了乔琰这两句话,便大约判断出她的想法了。

但想归这么想,他还是免不了又问道“若是这两件事办得妥当,我是不是就能留下来了”

乔琰回了个格外稳妥的答案“若是你祖父着人追来寻你,那就另说了。”

不过对杨修来说,有这句话就够了。

只要祖父派来的人不是上来就将他给打晕了,杨修怎么想都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回旋余地的。

过侯马、临汾一带后,杨修就朝着乔琰申请了办这两件事所需的经费,又将他从太尉府带出来的那些个典籍都先扣押在了她这里。

当然这些典籍一到乔琰手中就被她转手以自己保存书典不便的理由,直接送到了蔡邕的手里,也算是给他找点事情做。

也或许,她并不用如此多此一举,谁让蔡邕已经开始思考要在给乔玄的鼎铭上写些什么东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不会觉得这段绕路后变远了不少的旅途无聊。

乔琰也不觉得。

从临汾往太原走,几乎都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之中走,左为吕梁山,右为太岳山,两山之间夹着的盆地顺着汾水支流展开。

她朝着两侧望去,云中山岭依稀,近处的河流经行之处在这夏日显示出好一派田野青葱之态,对比兖州冀州景象,简直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虽然这自然风光之下,却也未必都是欢歌,但起码她目之所及的景象,很难不让人从先前洛阳时刻紧绷的状态中稍有几分舒缓。

起码这里没有那些个朝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乔琰也能少费那些个心眼。

当然,比起她的轻松,杨修就要显得紧张多了,先前的采购行当没法做,这后半截的两个任务他总得办得妥帖才是。

在这种想法之下,一入太原郡的范围,他便带着乔琰分派给他的人手直奔太原郡治晋阳而去。

搁在现代,还有个合格的员工和不合格的员工去做同一处调查的小故事,杨修年少归年少,却显然得是属于合格的那种。

本着往晋阳走一趟,直接将能做的事情全部做完的想法,他将晋阳城中那些个米行和酒行的情况都给记录了个遍,这才去着手办理采购和招人的事情。

在折返回来跟队伍会合,向着乔琰汇报的时候,他便显而易见地对自己能回答得上来乔琰提出的问题很有几分骄傲。

而在乔琰问完之后,他便跟她介绍起了自己招募来的人手。

有两人是被城中的其中一家酒坊因为经营不善的现状而裁员的,在工钱上也就自然好谈些,何况,在晋阳做工和在乐平做工,对他们来说都距离家中有些距离,考虑到生活成本的问题,杨修给出的聘请价格也就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

“还有一个是免费招来的。”

见乔琰一听这话就皱起了眉头,杨修连忙解释道“我可没做什么仗势欺人的事情,这招来的人也并非是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