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三更合一(4 / 7)

人,却也没有纵容坏人。

所以康熙倒也不至于生气,只让施琅跪了一会,吓出点冷汗来,就让人扶起来了。

他也能明白施琅的做法,要施琅直接说次子是无辜的,不说康熙信不信,这就落了下乘。

哪家父亲不说自己的儿子好呢

但是他这么说,却不够有说服力,反倒有种偏袒自家人的嫌疑。

所以施琅只夸了其他儿子,就是不夸次子,让康熙有那么一点好奇,这就很足够了,说得上是阳谋,却也没有掺和进案子当中。

谁是谁非还是康熙来判定,施琅压根就没有干扰丝毫。

这也是一个父亲相信儿子,为儿子尽最大的一份力了。

所以施琅被康熙吓了一下就被放出宫了,回去后他收到施琅的信就一肚子火气,在回信里把次子骂了一通。

他一把年纪还要操心,施世纶好意思吗

老父亲什么都没做,这是皇上明察秋毫

施世纶虽然倔了一点,却绝对不傻,一看就明白老父亲肯定做了什么,却不是直接做,引起了康熙的注意,才会派人来查。

不然就督军一手遮天的样子,他哪里还能翻身甚至被提拔了呢

为了感谢皇恩浩荡,施世纶赴任后兢兢业业重建当地。

得知云贵的兰花参太皇太后用着不错,他就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让小吏帮忙收百姓们采的兰花参。

品相最好的就送去京城,献进宫里给太皇太后。

稍微次一点,品相也是上等的,一部分就送去京城最大的药铺来寄卖。

太皇太后都用着好的兰花参,这价格就不是当地那样贱卖的了,身价简直节节攀升。

兰花参卖掉的价钱,除掉药店要分走一点,路上会损耗一些,另外就是几个登记和挑选人参的几个小吏的月钱,其他的,施世纶全给了挖参的百姓,府衙是一点都不留。

百姓的生活就比之前好多了,也有了盼头。

但是兰花参这样挖下去很可能就要挖没了,不能只靠这个,施世纶打算重开井盐。

云贵的井盐在东汉时候就已经开采,唐宋的时候比较多。

开采的年份太久,之前只能采表面的井盐,数量经年之后已经不多,需要往深去探。

因为连年战乱的缘故,井盐荒废多年,要重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井盐,要的是底下的盐卤,抽上来之后还得熬煮,去掉杂质之后反复熬煮,最后才变成白花花的盐巴。

光是这熬煮花费的柴火就太大,算下来费用太高,才会渐渐没落。

一是往深处采太难了,二是熬煮需要的柴火太多。

而且撇清杂质也非常难,要反复过滤,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了。

虽然当地百姓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但是施世纶却不能让他们白忙乎一场,最后产出太少,没得几个钱。

遇到事情解决不了怎么办,他就麻溜写折子送去京城跟康熙请教了。

康熙在重华宫看着折子的时候发现施世纶这一封,打开看完后忍不住笑了。

他对顾凝宸说道“施琅这次子真有意思,听闻跟施琅长得不像,这性子却也没有施琅说得那么老实,不知变通。”

施世纶这不是挺机灵的,想要重振当地,实在想不到办法,就来求教康熙了。

不懂就请教,而不是自己胡来。

顾凝宸也觉得施世纶确实会来事,而且深知康熙看过后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高兴。

康熙这博学多才在朝廷大臣里也不是什么秘密了,要换个昏庸的或者不学无术的君王,被问了不知道肯定要恼羞成怒了。

但是他被问就很高兴,因为又能着手钻研一番。

越是棘手的问题,康熙就感觉越是有趣。

他把折子一放,让李德全送来井盐在云贵的分布图,转头见顾凝宸在发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由问道“在想什么”

顾凝宸是听着井盐,就想到沿海的海盐,于是问道“皇上,我曾看过一本书,如今海盐也是煎盐为主,需要大量木柴,消耗巨大,为何不直接晒盐”

康熙就解释道“沿海晒盐自古也是有的,只是不多。”

她一听就明白,这晒盐估计就是直接晒,而不是层层递增的盐田法。

顾凝宸随手拿着小本子,用铅笔在上面画了几个方正的池子,给康熙解释了盐田法。

海水先从第一个池子进来,满了之后关上来晒。

这其中关键的就是要放卤水,让海水能够尽快自然结晶。

晒剩下一半就打开第二道门,让余下的海水进入第二个池子继续晒,再放入卤水。

这样一个个池子轮下去,在最后一个池子的时候,就能得到不是雪白的粗盐。

卤水是从浓到淡,分量不能有一点差池。

制卤的原料是就地取材,一是被海水反复浸泡过的海泥,再就是海边常见的一种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