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民以食为天(3 / 4)

“也许我能捣鼓出丰产的良种,让大魏国强民富,靠这个名留青史。”

太子笑盈盈的看着弟弟“你研制出五色琉璃,如今已经能名垂青史了。”

赵云安从琉璃坊去了良种所,一时之间,朝堂议论纷纷,暗道莫非这永昌公得罪了陛下,被发配到没油水的清水衙门去了。

但再一看也不对,陛下哪里是冷落了永昌公,简直放在了心坎儿里。

皇帝在宫中,但凡有好吃的好玩的都往永昌公府送。

奇珍异宝不稀奇,稀奇的是皇帝吃到一块可口的点心,都惦记着这位永昌公,巴巴的让人送过去。

再看太子与三皇子,那也是三天两头的往永昌公府跑,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亲兄弟。

就算不是亲兄弟,瞧他们热络的情分,便知道这感情有多深厚。

如此一来,文武百官否定了永昌公得罪皇帝的想法,揣测纷纷。

没有人认为赵云安去良种所,是真的要干出什么事业来,反倒是觉得他聪明。

反正永昌公府已经到了这份上,赵云安又备受宠信,与其是累死累活,倒不如去清水衙门清清闲闲。

诸位大人自以为看透了。

殊不知赵云安进了良种所,就立刻忙得两脚不沾地,累得晚上赵琼哭得再大声,都没能把他从熟睡中吵醒。

实在是选育良种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在此之前,赵云安便翻阅古籍,查找古人选育的办法。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很早开始便知道要挑选饱满、光泽、扎实的种子,才能孕育出更多的粮食来。

赵云安在漳州府的时候,就知道当地百姓在播种之前,会先把杂籽、病籽、破籽、秕籽和杂质去除,选留饱满、籽粒大小整齐、无病虫、无杂质的种子。

但这样的选育过程极为缓慢,是靠着自然的优胜劣汰在慢慢转变。

赵云安进入良种所之后,便去看了先前留下来的“种子田”。

工部下属的佃户会在种子田里进行良种繁育,然后通过精细化耕作,以此来进行繁育良种。

但同样的,这个办法也是老办法,进程缓慢,推广极难。

赵云安进入良种所之后,迅速便定下了三管齐下的办法。

其一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农具与耕牛的普及,让百姓们家中的壮劳力发挥最大的作用,能够有最大的精力去精耕细作。

在这个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再对每年收成的种粒进行挑选,选出其中肥实光润的作为来年的种子。

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很大程度是依托于百姓们现在耕种的习惯,并无太大改变,只要当地父母官能将耕牛和农具发放到位,就能直接展开。

同样的,这个办法依托于劳动力,百姓们利用工具,付出成倍的精力,才能获得丰收。

其二,赵云安上奏皇帝,由皇帝直接下令,从大魏全国来选取自然变异的优秀植株。

广撒网,下头的官员为了奖赏自然会用心。

若是运气好一些,能出现优秀的自然变异植株,通过这些植株的种子繁育良种,到时候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唯一的坏处就是,自然变异靠运气,能不能发现更是看天意。

很多时候,实际耕种的百姓并没有变异的意识,并不会将这些植株跟其他的分开。

其三,便是赵云安现在忙碌的。

针对种子田进行了优化,同时进行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合繁殖三个步骤,通过不断的提纯复壮、防杂保纯,择优去劣。

听起来简单坐起来难。

赵云安本身又不是学农业的,对优化粮种还停留在杂交水稻上。

杂交水稻跟他想要选育出来的良种,偏偏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即使他有本事将杂交水稻弄出来,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杂交粮种不符合国庆,无法保证粮种不退化。

赵云安觉得真要搞杂交水稻的话,他至少得先把火车造出来。

否则怎么能保证各地粮种的支持,总不能第一年丰收,后头几年就减产吧。

再者,大魏从南向北地域辽阔,气候大有不同,种植的对象也有区别。

零零碎碎之下,赵云安写的策划书厚厚一叠,真的实践起来更是头晕眼花。

幸亏还有皇帝至此,从各地调来经验老道的农人,又有在良种所多年的老人支持,才勉勉强强坚持下来。

赵云安赶着春耕,将种子田这一年的种子全部撒播下去。

因为原本的种子田不够用,赵云安还上奏皇帝要地方,皇帝大手一挥,直接将几个皇庄给了他。

要知道其中一个皇庄风景极美,还有温泉,位置更好,有钱都是买不到的。

落到旁人眼中,这又成了皇帝宠信永昌公的证明。

殊不知这皇庄落到了赵云安手中,那就是牛嚼牡丹,里头全被铲掉成了种子田。

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