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安惊讶的发现,他才十三,居然陆陆续续便有人上门说亲。
一开始赵老夫人喊他过去见人,赵云安还以为是寻常的长辈,就跟以前拜年时候见到的一样。
可被拉着手上下打量,满口夸赞,赵云安也品出味儿来。
尤其是以往时候,这来拜访永昌伯府的夫人们,多是跟赵老夫人亦或者刘氏卢氏说话,可现在不同,他们三句话里头,倒是有两句都是对金氏说。
简直不能太明显。
又送走了一位夫人,赵老太太笑搂着他问“安儿可想娶媳妇了”
赵云安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不不,祖母,孙儿如今只想寒窗苦读,暂时不考虑婚姻大事。”
“这孩子,还害臊了。”跟儿子不同,金氏一腔火热,恨不得立刻就给儿子定下来。
赵老夫人点了点头,又说“你能这么想也好,按照祖母和你大伯的意思,是先不着急定亲,再等两年,等你高中了更好说亲。”
怕金氏多心,还提了一句“当年衢儿也是这样的。”
金氏固然心急,却也不糊涂“全凭母亲和大伯做主。”
赵老夫人笑道“你是安儿的亲娘,到时候自然也要相看满意才行。”
金氏一颗心落地。
赵云安的婚事,刘氏是不想插手的,她一个大伯母,若是说得多了,到时候侄媳妇有哪里不好,就得两边遭埋怨。
于是乎,刘氏只在旁笑“有母亲掌眼,弟妹你就安心吧,定会给你找个可心的儿媳妇。”
金氏笑起来“老觉得安儿还小,浑身淘气,一眨眼功夫却要相看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赵云安被他们说的不自在,索性告辞“祖母,娘,大伯母,那我先去读书了。”
说完便跑了。
赵老夫人摇头笑起来“瞧瞧,这孩子还没开窍呢。”
刘氏倒是提了一嘴“安儿也十三了,是不是要先挑两个颜色好的丫鬟,到时候弟妹带回去调教着,养两年刚刚好。”
这是要给赵云安安排通房,世家贵族的少爷都是如此,顶多十四五岁,身边便要有通房。
赵云衢三个都是有的,等将来正房入门之前,要么打发了去,要么留下来当个妾室。
提起这话,金氏有些犹豫“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不是现在就给他,年纪太小容易坏了身体。”
刘氏分析道“虽说都是知根知底的人,但先放你身边养两年,品行才更加清楚。”
“若是合适的过两年再给,若是不合适再换。”
金氏一想也是,便点头道“还得劳烦大嫂寻两个模样齐整的。”
“不需要长得太好,安儿是个重情义的,怕养出太多感情来,将来反倒是坏了夫妻情分。”
为了唯一的儿子,金氏也想得十分周全。
赵老夫人心底满意,金氏身上有诸多的毛病,但有一个有点,全心全意只为了儿子好,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赵老夫人容忍她其他的小毛病。
商定了此事,赵老夫人倒是提了句“莹儿的婚事可有着落”
比起赵云安来,赵月莹的婚事才迫在眉睫。
她年纪不小了,又是庶出,再耽搁下去可不成。
刘氏皱了皱眉,低声道“总找不到合适的。”
“莹儿和林姨娘又是什么意思”赵老夫人也没责怪的意思,又问了一句。
刘氏便说“莹儿性子软,林姨娘怕她嫁入高门应付不来,只说寻一个会疼人的姑爷。”
这一点,可比找什么高门大户还要难。
赵老夫人想了想,提起一件事“明年便是春闱,你问问她们愿不愿意再等一等,到时候从新科进士里挑一位。”
“这”
刘氏提醒道“若是家世都好的,怕是瞧不上六丫头。”
“那就选一位家底单薄,自身却有能耐的。”
刘氏一想也行“儿媳回头问问六姑娘。”
等她从如意园离开,便径直去了木香院。
林姨娘正带着赵月莹做针线,后者是永昌伯府最娴静的一位姑娘,即使婚事一直悬而未决,但也不见她太焦心。
“快起来吧,在自家不用多礼。”
刘氏见她规矩,心底也是满意的“你这绣工可比五丫头强多了。”
赵月莹只说“都是平日里无事,绣着玩的。”
刘氏笑道“你也不必自谦,要论女红,你两位姐姐是拍马不及的。”
话锋一转,刘氏又把老夫人的话说了。
她细心分析道“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好处,都是知道礼义廉耻的,若是个知道上进的,将来也能为你赢一个诰命,但也有他的坏处。”
“若是从新科进士里挑,怕是选不到家产丰厚的,你虽有嫁妆带过去,可天长日久的补贴终归不成事儿,指不定要粗茶淡饭几年。”
刘氏也是有心,将利弊讲得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