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九 答应(1 / 3)

黄宗羲本来就是准备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回家的,治安官这句提醒不仅没有让黄宗羲变的温和,反而使得他挺起胸膛,踏步进了院子,院子里也是站着两排侍卫,个个威猛高大,黄宗羲丝毫不畏惧,径直向正堂走去,但却被门口两名侍卫拦住,侍卫直接上手搜身,黄宗羲尚未发怒,堂内之人喝道“住手,如何在主人家放肆,无礼至极”

侍卫立时不敢动了,黄宗羲进得堂内,看到一锦袍男子微笑看着自己,黄宗羲从侍卫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客的不凡,穿衣打扮,仪仗服色定然是个有爵位的,却故作不知,径直坐在了上手,态度与对待后生晚辈无不同,黄宗羲问“不知贵客如何称呼,家中粗陋,怠慢贵客了。”

“在下李海,见过黄先生,冒昧来访,实在是失礼,请老先生莫要怪罪。”李海倒是不在意,微笑道。

黄宗羲听到李海这个名字,眉毛一挑,显然知道这是当朝首相,帝国成王,按规矩,平民见勋贵,是要起身致意的,黄宗羲却故意装作不知李海的身份,道“李姓本就是大姓,也是当朝国姓,老夫识得认得,闻得见得的李海怕有四五个,不知你是哪个李海”

“大胆,这是成王殿下”侍卫高呼。

李海摆摆手,示意侍卫们都退下,然后回答道“是哪个李海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某此次前来是有要事与老先生商议的。”

黄宗羲却冷冷一笑“老夫已经是山野村夫,还有为你参详什么要事,不也罢。”

李海倒也不兜圈子,左右无人,也就直接了“李某奉子旨意,请老先生出山相助。”

黄宗羲见李海挑明了,针锋相对的道“老夫年轻时学的是孔孟之道,忠孝仁义,乃士大夫也,却不能为新朝相容,想来子也不会是让老夫去教孔孟之道的。而中年之后,恰逢鞑虏入关,屠戮九州,老夫半生游走,以反清复明为己任,是杀伐之道,于新朝来,那是造反谋逆,子也不会以这事求助于老夫吧。”

这话的阴阳怪气,夹枪带棒的,李海却是一点不着恼,索性坐下来笑道“老先生笑了,下为主,君为客。这可不是孔孟圣贤所教授的。至于造反嘛,老先生半生反清,而子亦是如此,虽先生与子未曾得见,但却是志同道合之人,起来,倒也亲近的很呐。”

黄宗羲听了这话,颇有些触动,他可没有想到,当朝首相,帝国成王不仅读过自己的着作,而且还能加以背诵引用,此时也是明白了,李海是有备而来,既不是来找茬的,也不是让自己去做空位子,当面子官的。

“既然成王来此是授命于子,便请传达子圣旨吧。”黄宗羲站起身子。

李海微微摇头“子没有什么圣旨下达,这也不是命令,而是请求,子与在下想请老先生出任侍读学士。”

“侍读学士为何人讲学”黄宗羲问道,他心里肯定,肯定不是陪侍皇帝读书。

“老先生可知英王”李海问。

黄宗羲听到英王二字,神色和缓了一些“当然,江浙百姓无人不知英王之名,帝国皇长子,少年英豪,海上荡寇,江浙平虏,不仅武勋盖世,而且一心为民,昔日江浙内乱平定,州县匪徒横行,物价飞涨,百姓民不聊生,是英王外骚匪寇,内除蠹虫,让江浙早日安定。”

提到了李君度,黄宗羲赞不绝口,这倒是出乎了李海的预料,不光是李海,帝国的主要官员都觉得,李君度独断专行,专横霸道,做事不留余地,不循规矩,但在黄宗羲这些封建臣子们看来,这些都是一个英主明君的特质。

“子的意思,就是让老先生出任英王的侍读学士。”李海直言道。

黄宗羲笑了“老夫有何学识可教英王呢,老夫一生蹉跎,奔波几十年,所取得的功绩不如英王万一,如何还能为英王侍读呢”

虽黄宗羲在推辞,但李海心里却是有了七八分的把握,因为黄宗羲是以自己无可教推辞,而不是不愿教,李海道“一本明夷待访录道尽历朝历代制度荒唐事,而帝国鼎新,子励精图治,改制变法,推行新政,与先生书中思想不谋而合。

历朝历代君主以下利害权益出于我,我为下之利尽归于己,以下之害归于人。以郡王之大私,为下之大公。而当今子以下为主,己身为客,所图所谋都为下计,所为者为使下受其利,所做者使下释其害。子身为一国之主,却主动变君权独治,为民权共治,设内阁,以李某为首相,全权处置内政之事,便是践行先生之理想。所为子之子不皆贤,而宰相可传贤而不传子,子深以为然。而且还将内阁重臣设立任期制度,以免愚臣权奸乱政。如此圣名君主,与先生志同道合,难道先生不愿意出山相助么”

黄宗羲被的有些意动,他身为东林君子的后裔,士大夫的表率,对大明是忠诚的,但是也否认,大明是历朝历代最为君主专制的朝代,也正是因为如此,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多有批驳君主专制,提出了许多民主思想,但他所有的思想是来自于对旧制度的批判,而帝国的新政则是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如果大明王朝和中华帝国只能选一个作为黄宗羲理想中的国家,那更为民主的帝国肯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