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者,颇有治国之道,如此人才,陛下当重用”
好家伙。
他还真敢说
知道做文章的是谁吗,就治国之道
好么,总算知道裴氏为何没落了。
还是说,破罐子破摔,搁这儿富贵险中求呢
“臣之看法,亦是如此。”
谁还附和上了
哦,是范阳王啊那没事了。
到底随这位怎么说,圣人也不会怪罪的。
百官对这份“偏爱”已看得明明白白。
而龙椅之上,皇帝已是龙颜大悦。
“敢问陛下,做此文章者是何人”裴煊满眼向往之色“微臣为其笔下文章折服,近日总生登门拜访请教之念”
这浮夸的流程话术,也是五弟写好的
若结果有误他非得打死这个弟弟不可
好在皇帝笑得愈发舒心了,却不忘故弄玄虚“朕此前说罢了,其不过是一位尚在求学的学子罢了。”
裴煊赶忙接话“想必尚且极年轻”
皇帝含笑点头“是,不过十二岁而已。”
裴煊惊叹无比“此子日后必然大有可为”
百官“”
这般夸法,实在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做文章的就是他裴煊的亲生儿子
而事实证明,倒不是裴煊亲生的
是圣人亲生的
“朕便也不同诸位爱卿打哑谜了。”皇帝笑道“做此文章者,并非旁人,正是朕之长女嘉仪。”
满殿哗然,意外之声此起彼伏。
“竟是嘉仪公主所写”
“是了,这一两年间,嘉仪公主不正是在外游历吗这见闻录中,所涉地方军农之事,非亲身所历而无法写就”
“可这文章无半点小女儿的脂粉气”
“倒是少见。”
百官回过神来,便恍然了合着圣人这是想听人夸他闺女呢
但的确当夸,当夸啊。
百官放下了心来,殿内气氛松快,夸赞之言不断。
也有几位大臣未曾多言,而是暗暗交换着眼神。
陛下此举当真只是想听人夸一夸嘉仪公主吗
后宫间,有传言,道是陛下无子嗣,非是不能有,而是不愿有
起初他们只觉这传言是谣传,只因毫无道理可言天下岂会这般荒诞的道理更何况是帝王
而眼下看来
总不能
殿内气氛和煦融洽,君臣有说有笑,然而不少官员心中皆起了惊涛骇浪。
这份猜想,很快得到了证实。
数月过去,其间种种迹象已明,而终在立夏当日,皇帝提及了立储之事
立皇长女嘉仪公主,为皇太女
从朝堂,至民间,说是惊天动地亦不为过。
激烈至极的反对之声无数。
见天子“不肯悔改”,有官员大行罢朝之举,于府中称病不出,更甚者声称要以死明志。
如此种种,衡玉看在眼中,并无半分意外。
“难免如此,意料之中。”她同嘉仪说道。
嘉仪近日听多了那些贬低之言,此刻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了出去,再抬眼时眼底愈发坚定了“是,父皇也是这般说的,有父皇和老师在,嘉仪不惧。”
同年八月,衡玉诞下一女,乳名,晨微。
晨光熹微,起之破晓,虽微而不炽,却为破除混沌之始。
十月,崇文馆内设辩赛,邀年轻的宗室子弟与嘉仪公主对辩,无一人胜出。
而反对之人总有新的说辞。
关于立储一事之争议,仍未休止。
次年三月,范阳王奉旨平乱,归来时,又为大盛带来了一份安定。
春去春又来。
纵观古今,再如何激烈的争议,再如何看似离经叛道的妄谈,在绝对的势力压制下,总会休止,继而赢得胜利。
李蔚之乱,间接削弱了士族,打乱了势力排布,让这位年轻的天子登基之际即有了收拢实权的机会。
是以,这位天子的坚持,是有分量,有意义的。
而嘉仪公主身后站着的,不止是天子,皇后母族金氏,更有手掌兵权的范阳王,去年已入中书省的吉南弦,有参政之权、且极擅辨,身怀六甲时亦能将两位朝臣骂得当场请太医的吉学士
以及那毫无风骨、且好像提早偷看了答案、以裴氏为首的世族
还有在这两年的争论之下,因逐渐看清了局势,而放弃抵抗的诸多官员
甚至就连那些刚取得举人功名、尚未真正步入朝堂的各地年轻学子们,也在四处宣扬嘉仪公主有治国之才,广泛传诵其文章策论
至此,大势已去,大势已成。
女子十五而及笄。
这一年,嘉仪公主未办及笄礼。
等着她的,是立储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