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瞒报(2 / 3)

监往身后一看,原来是内阁首辅张大人正巧经过,撞上了他们俩人闲话,他连忙也跟着跪下。

“奴才见过张大人。”

俩人都冷汗直冒,觉得自己死期将至。

谁料张大人只是笑吟吟地叫起了,并未有任何为难。

等张士波走远,俩小太监茫然地站起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下琢磨难道张大人没听到他俩的闲话离这么近,不应该没听到吧许是他耳背

带着无数心头的疑惑,俩小太监继续站岗了,可这次俩人跟鹌鹑似的缩着脖子,绝不敢再闲聊一声半句了。

张士波走到大殿门口,略站了站,整理了身上的衣冠,这才稳步走入殿内。

大殿里已有许多臣子在那里候着了,见张士波进来,纷纷互相见礼。

“张大人来了。”

张士波也轻微颔首回礼。

他不着痕迹的环视一周,见吏部尚书郭常站在一旁,两人交换了个眼色,谁都没有言语。

另一边,内阁次辅汤意行脸色严峻的站在那里,见张士波进来,只是不咸不淡的点了个头。

张士波前后看看,发现没有武安伯顾彼之的身影。

他心里微微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但还未等他想通,嗡嗡作响的大殿内肃然一静,打断了他的思绪。

张士波回过神来,就看见皇上风风火火的大步走进来,坐在上首的龙椅上。

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大朝会开始了。

户部侍郎严均上前一步,奏对各府邸报

“微臣请奏,现全国三百二十八座州、府,一千五百七十三座县,都已将今秋粮食产量及税收上报户部,据各府上报之数统计,今年粮食产量共一千三百四十万余石,税谷一百三十万四千余石。”

此话一出,惊起满室哗然

虽然诸多大人们多少知道些风声,但是确切的数据出来之后还是觉得很震惊,知道产量不高,却没想到产量这么低。

张士波站在群臣之首,脸上倒是没什么表情。

户部尚书何广为补充道“各州府上报的今年秋收粮食产量均不尽人意。这些税粮就连年初放开的赈济的粮仓都填不满,可以说这一年国内的粮食储备不禁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了。”

众臣交头接耳,朝中议论纷纷,仿佛又要向着如同菜市场一般的聒噪前进。

“这可如何是好”

“此乃民生大计,如此下去,恐怕要动摇我朝国本啊”

“今年怕是又要有流民了”

汤意行静静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他身后有大臣见他不说话,急了,问策请教道“汤相公快快出谋划策,您点子最多,为我等指点迷津啊”

这时候御史台的众人仿佛约好了一般,义愤填膺,纷纷站了出来。

“汤相公能说出什么良策来今年下种的粮种全是武安伯的夫人献上的汤相公和武安伯关系甚佳,说不定就是他们背后串沆瀣一气,串通好的”

“哎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

不理睬与他们争辩的其他人,御史们直接高举笏板,上奏皇上

“臣弹劾武安伯及其夫人,所献粮种皆为废种,粮食产量不仅没有达到他们口中夸夸其谈的数目,反而比之原来还要减产许多。此行上欺天子,下愚百姓,实乃荒唐至极、十恶不赦”

“微臣附议”

“微臣弹劾户部尚书何广为、侍郎严均,罔顾皇恩,监察不力,造成今日之局面,此二人罪责难逃。”

“臣附议”

皇上沉着脸坐在轮椅上,一言不发的望着底下热闹的像菜市场的场面,面色阴沉。

郭常听着御史们的弹劾,老神在在,心中底气十足,既然上报到京城的数据已成定数,那么说明他们的谋划和布局已然成功,局势已经定下来了,武安伯一家再想翻盘,难如登天。

终于,静坐高位的皇上听不下去了。

“够了”

朝堂为之一肃,但是虽然朝堂之上安静下来了了,可是朝臣们的心里仍然翻江倒海,已经有聪明人看出来了,这是一场世家向新贵发起的战争的冲锋,更甚者,这场发难表面上是在针对武安伯,实际上,世家的剑锋所指乃是换皇位上那个登基不满一年的新帝。

皇上脸色晦暗不明地扫视了场下心思各异的臣子们,半晌,淡淡道“传武安伯。”

“传武安伯”唱礼太监嗓音高亢悠扬,将声音一层层传出大殿,嘹亮的声音缠绕着秋风,更为朝上平添几分紧张。

张士波心中微微一动,听这动静,武安伯原来竟然就在宫中吗那为何没来上早朝呢他心中微微不安,总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还未等他想通,顾四已经进入大殿了。

他并未穿着日常朝会用的武安伯身份的礼服,而是身着鹰扬卫指挥使的甲胄。

虽然他没有携带武器,但是一身甲胄仍然带着满身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