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烽火不熄长安,长安。(4 / 5)

让百姓继续逃亡,至少要免除一的赋税,否则关中迟早还得乱。

赋税收不上来,粮仓又见了底,眼看着连朝廷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这么下去,岂不是要们亲自种田谋生

两侧的亲信安安静静不敢说话,可是这种时候不说话不行,众人沉默许久,眼看王允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终于有人硬着头皮口,“司徒人,陛下那边又要仓放粮,这”

“朝廷的存粮已经见底,哪儿来粮食赈济百姓”王允咬牙切齿的挤出一句话,深吸一口让自己稳住,好不容易心情平复下来,立刻换上朝服准备进宫面圣。

陛下幼,不轻重,关中的百姓已经赈济了许多次,不能仓放粮了,所谓救急不救穷,百姓自己不争,朝廷总不能一直养着们。

王司徒战乱和灾抛之脑后,只恨关中百姓不如冀州兖州其州的百姓,别的地方都能安心种田,怎么就关中不行,肯定是看朝廷时不时赈灾救济觉得不管干不干活都有饭吃,一个个懒骨头上来不乐意干活,所以田里收成才那么差。

书房里其人不敢拦,幸好王允进宫不会带们一起,们留下能松口。

长安的粮仓已经见底,不们的俸禄能不能按时发放,要不发不下来,们得另谋出路,有官当的确好,但是命都没了,的官又有什么用

不是们不忠君,只是保命更重要,人总要先活着才能考虑其事情。

长安宫城里和外面一样,萧条破败静悄悄的,许久听不见一声响儿,宫里的宫女监不多,走路不敢发出声音,王允早已习惯这儿的寂静,健步如飞一路来到皇帝寝宫,直到门口才想起来让人进去通报。

刘协安安静静待在寝宫读书,十三岁的小少有着不属于这个纪的沉静,平日里不喜欢出去走动,杨彪卢植等人过来的时候会给带些书简,两位都是儒,即便是平盛世有资格来导皇帝,只是如今皇帝不像皇帝,臣不像臣罢了。

自从王允掌权,最始还会按时上朝,后来慢慢的就没有上朝这个流程了,就算上朝说不上话,不如不来,朝廷有什么事情都去司徒府上汇报,省得王司徒一把纪来回奔波。

长安城有宫城,但是百不曾住人,修缮之后只是勉强能住,论起舒适甚至还不如城里的富家宅,刘协不在意这些,是个随遇而安的性,能活着就行,其要求不多。

朝中上下以王允马首是瞻,只有卢植、杨彪个臣依旧坚持以为尊,只是们毕竟纪了,月前卢植病重离世,卢尚书一生节俭,临终前只让儿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下葬时只留了贴身单衣,杨彪送走伙计,感慨之余小病了一场。

刘协没法出宫,不能给卢植送行,只能在宫里偷偷祭奠,听闻杨彪生病后惶恐更甚,连忙派人去杨彪府上让好好休息,千万别熬坏了身。

杨彪收到小皇帝的心意悲叹不已,想着要是一病而亡,朝中能护着小皇帝的人就更少了,心里憋着一口儿,寻医问药之后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下分五裂,有时甚至不该庆幸陛下乐命,还是叹息陛下安于现状没有斗志。

战乱不断,群雄割据,乱世之象已成,各路诸侯都盯着皇位,连汉室宗亲不例外,谁都觉得自己有机会能够一统下。

如果可以的话,当然希望陛下能够安稳长,然后振兴汉室,恢复汉室荣光,可就算是,不得不承认汉室复兴的可能小,那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京城之外混乱不断,京城没比外面好哪儿去,皇甫军事已高,西凉对长安城虎视眈眈,那三万兵马片刻不敢离驻地,长安城里权臣当,想要光复汉室谈何容易。

宁为盛世犬,不为平人,下百姓只希望能安稳活着,们陛下纪不,却已经经历那么多变故,只求安稳何错之有

才十岁的小少,能走到今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又怎么忍心逼迫多。

刘协不杨彪病中想了些什么,身边才送来一批新的书简,自个儿在书房看着看着一就过去了,日算清闲。

王允在门口的站了一会儿,看到殿外伺候的宫女一个都不见了,脸色更加阴沉,“伺候陛下的人呢躲懒去了”

门口的小监听到这话连忙解释,不是躲懒,是被陛下派去干别的事情去了。

后宫的位美人总是过来说哪哪儿不舒服,陛下亲自上手给她们把脉,把了许久看不出毛病,索性把身边所有宫女都派去伺候身娇体弱的美人们,自个儿钻研医书已经钻研了好,入迷着呢。

王允皱紧眉头,正想训斥陛下玩物丧志,好好的圣人之言不仔细研读,看什么医书

可是转念一想,皇帝不务正业反而对更有利,不关心政事才好,最好能一辈沉浸于奇技淫巧。

不多时,很快有小监过来带进去,王司徒清清嗓,快走步跟上,绕过屏风看到坐在书案后面的小皇帝,端端正正躬身行礼,礼数之周到任何人过来都挑不出错处。

说实话,刘协不喜欢这位王人,少人心态平和有自己的小脾,王允每次过来都要训一顿,能喜欢的起来才怪。

这些外面不安稳,虽然不过问政事,但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