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司马孚,现在算是曹植麾下唯一的一位谋士,他在智谋或许比不上其兄,但论内政能力并不会相差太多。现在曹植还是积蓄力量的时候,有司马孚充当大管家,确实帮了很大的忙。
当然,仅仅这点势力,曹植自然不会觉得足够了。这也是为何,曹植趁着曹和其他人不在特地来颍川书院一趟的原因了。此时的颍川书院,可谓曹的人才储备中心,曹植来此,就是来发掘人才的。
经过司马孚介绍,曹植已经发掘,颍川书院的人才,比他想象中要多。要知道,现在颍川书院只开了一年多,虽都是大臣之后,然而若颍川书院没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大臣又岂会将子nv送来此处呢。毕竟,像荀家、陈家都是大世家,他们族内的教育来就好,他们肯将后人送来书院,也就间接承认,书院的教育要比他们族学要好。
而最重要的是,河北才是天下士林的中心,一旦曹统领河北,那么颍川书院的学生数量和质量,必然会提升。
当然,那时候招纳,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故此,曹植正是利用这空挡,来观察一下人才。
当大家都坐定,以为就要开讲的时候。郑玄忽然微笑道“子通,汝也找个座位坐下吧。”
听到郑玄的话,人群却是忽然分开,一名学生诚惶诚恐地拱手道“祭酒大人,我”
未等他完,郑玄便摆手道“你的学问还算不错,可以落座。”
“是”听到郑玄的话,这学生ji动地拱了拱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于末座坐下。这时,曹植却是看清楚,被郑玄点名的人,正是方才迎接自己的那个童子
曹植愣在当场,司马孚却是立即跟后边的颍川书院学生打听,未几就压低声音对曹植道“四公子,此人名叫蒋济,乃是扬州人,早几个月才来书院。因为路上被山贼劫了财物,故此到书院是身无分文,康成公怜他有学识,于是就着他边当守童子,边在书院学习。”
听到司马孚之言,曹植轻声念道“蒋济”念着之余,眼睛徒然一亮,心中暗呼道“好家伙竟然是他”而脑海之中,已经闪电般划过蒋济的资料。
蒋济,楚国平阿人,年青时代就在扬州一带名闻遐迩。历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丹阳太守。随后又升迁丞相府主薄、西曹属。在曹晚年,已经是其心腹谋士。而曹死后,更是受到重用,历仕曹魏四代,才智与内政,在曹魏堪称一流人物。编著三国志的陈寿,更将其与刘晔、董昭比肩,可见其能力,是仅次于曹营五大谋士那个级别的人物。
现在的蒋济还十分年轻,虽然曹植不知道他为何提早来到了许昌,但显然他的才华并没有埋没。郑玄一生学生不少,但真正被他收入墙的并不多。曹植也曾问过郑玄,孙乾的能力在他的弟子中如何,郑玄的答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见,郑玄并非是没有眼光之人,而是孙乾没有学到他的事罢了。
因此,当脑海之中闪过蒋济的资料后,曹植的目光徒然就变得炽热起来。特别是想起,方才蒋济拿到自己的名帖,那ji动的模样,曹植就更觉得有机会将这名大才收于麾下了。
深吸了几口气,略略平复了一下心情,同时暗暗告诫自己道“莫急莫急机会多的是”
就在曹植平复心情之时,那边郑玄便道“今日子建和德祖,还有不少年轻俊杰齐至,老夫心慰。正巧,今日又是颍川书院一月一度的才士论政大会,你们都是同龄人了,正好借此机会,ji流ji流,如此学习,方有进步”
一众颍川书院学生闻言,齐齐拱手道“谨遵祭酒大人之命”
曹植和杨修两人相视一眼,也跟着拱手道“谨遵康成公之命。”
郑玄轻轻点了点头,捋髯道“老夫也不什么,今日的才士论政,就开始吧。元节,不若先由你出题”
张俭哈哈一笑道“好老夫也正想见识一下你们的见解。”顿了一下,张俭微笑道“所谓知行当合一,方今天下大礼乐崩坏,彷如un秋世。你们皆是当今年轻俊彦,不知iong中可有治世之策”
才士论政,论的便是这个政。张俭一开口便抛下这么一个大难题,不止一众颍川书院的普通学子,就连座位上的众人,也顷刻间皱起了眉头。
张俭则是淡淡一笑,和郑玄对视一眼,二老便好整以暇地看着众人,不再话了。
对于这问题,曹植跟郑玄其实亦讨论过不少次,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他今天来,主要是看看,是否有志同道合之人,因此在座位上,只是笑而不语。见着曹植不话,一直注意着他的杨修,也24出淡淡的微笑,不再开腔。场面一时之间却是陷入了沉默。
见等了片刻都没有人开口,曹植的眉头却是忍不住皱了皱。他身边的司马孚见着,知道曹植的心意,于是拱手笑道“在下河内司马孚,学识平平,今日就先来做个抛砖引y24吧”
其他人方才还奇怪,司马孚为何能坐在座位上,开始还以为是因为曹植的缘故。听到其自报名号,却是恍然大悟起来。河内司马氏,可谓名声显赫。特别是现在出仕于曹的司马朗,屡立功劳,已经得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