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2 / 3)

(3)心心相印——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能听懂别人听不懂得的言语,可见双方的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

(4)各有所长——“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恋爱双方各有优点及分工,男方阳刚无畏,像刀剑般坚强不屈;女方柔婉多情,似火炬样美丽勇敢。

(5)同甘共苦——“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恋爱双方共同承担“寒潮、风雷、霹雳”这些苦难,也共同享受“雾霭、流岚、虹霓”这些幸福。

(6)自由忠诚——“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恋爱双方各有事业,自由平等;又互相帮助,互为依托,终身厮守,白头偕老。

3.理想爱情的总结。

理想爱情才貌双全、志同道合——”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爱情不只是看外表的美丽,还要双方志趣合拍,爱对方从事的事业,奋斗的目标,即所谓志同道合。比如周公当年认为自己要找的是一个能“参加革命”而非只是“同情革命”的伴侣,因此就放弃了原来的女朋友,选择了后来的伴侣。

二《致橡树》向往的爱情有什么好处?

《致橡树》表达了一种新型女性的爱情观。这种爱情有什么好处?

现代女性

第一,从家庭中解放了妇女,有助于提高妇女地位。传统社会中,女人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大多没有其独立职业及收入来源。因此,妇女在婚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辛苦劳动却难免遭到被抛弃的待遇。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结婚后辛辛苦苦,家里的活没有不干的,却在家庭富有后遭到丈夫抛弃,娘家兄弟竟然还笑话她。在《致橡树》中,提倡男女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提倡妇女要有独立的事业(“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提倡男性要给妇女自由的空间(“仿佛永远分离”)。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当然这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从认识上厘清了爱情,有助于减少婚姻悲剧。有许多人认识不到爱情是一种相互的感情,一味地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理念,企图用不懈的付出去赢得爱情。却不知这往往只是单相思,如果没有双方相互的爱恋,就构不成美的爱情。比如作家沈从文,贪图张兆和的美貌,苦恋不舍,但其实张兆和并不喜欢她,曾说过“如果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光只因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了它,这人为的非由两心互应的有恒结合,不单不是幸福的设计,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恼。”但最后,张兆和还是因为感动而嫁给了他,只是果然如她当初预料的那样,她无法欣赏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并不能做到两人心心相印,后来沈从文又遇上了真正懂得他的价值并爱慕他的高青子,却因为已有妻室而只能遗憾错过了。假如沈从文能认识到爱情应是“两心互应的有恒结合”,多一些等待的时光,就不会有后来的烦恼了。

第三,从生活中划分了权责,有助于促进家庭稳固。好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往往是因为恋爱时没有做好为婚姻而经营的准备,没有划分好婚姻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在作者看来,婚姻中双方要懂得双方的权利:一要有平等的身份(“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第二要有自由的空间(“仿佛永远分离”);其次是双方的义务:相互的守望互助与忠贞不二(“却又终身相依)。平等诞生人格美,分离产生距离美;相依产生道德美。“七年之痒”往往是缘于缺少了前者,“出轨”与“换妻”往往是缘于缺少了后者。权利与义务相互协调,婚姻才能ChiJiu经营,不断闪光。与之相反,许多人只尽义务,不要权利,将爱情理解为奉献,却在一味的奉献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失去自己在婚姻中的魅力,导致婚姻濒于解体或者失去魅力。比如据《人间鲁迅》介绍,许广平婚后为鲁迅放弃工作,专职照顾家庭从而失去个人魅力,后来鲁迅精神出轨于女作家萧红。

萧红

三一点骑墙的看法

《致橡树》以木棉树对橡树的表白为载体,象征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深刻认识。不过并非所有的爱情都能构成稳固的婚姻,何况橡树与木棉树一北一南,根本无法生活在一起。所以,在这里,关于婚姻恋爱,还是有一点骑墙的看法要讲:

第一,婚姻中只有相对的平等。家庭的和谐幸福,总需要一个人更多的付出,没有绝对的平等。如果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或事业,那么家庭就可能变得一团糟。比如有一对夫妻,作法警的丈夫一直忙到年三十的晚上才回到家,看见儿子在家里啃方便面,而做医生的妻子还在医院加班做手术,气愤地写下一幅对联“你要工作,我要工作,大家都要工作;你不进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