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台湾淡江大学举办第九届文学与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武侠小说,集中讨论古龙
武侠电影英雄无泪53张
的作品。之后林保淳编了一部论文集,由学生书局出版傲世奇才一古龙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影视改编方面,古龙多部小说极受导演青睐,不断改编成电视、电影,当中包括英雄无泪、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楚留香等。在邵氏年代,楚原拍摄的古龙电影最多。
其他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着。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于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孺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于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于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仿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于香港其他武侠作家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深论了。
之后又出现了玄幻武侠时代。创始人黄易。
代表作家黄易、莫仁。代表作品大唐双龙传、星战英雄。
新武侠时代的热潮渐渐冷却,古龙去世,金庸封笔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武侠文化进入低谷。玄幻时代悄悄的来临了。
玄幻的武侠作品开始广泛的应用气势、预测、环境衬托等手段将武功的能力再次放大。尤其是莫仁的作品星战英雄系列中描写的对内力能量进行压缩以及对人体经脉的扩张等创新被广泛应用。
当代
孙晓
说到近代武侠,怎能不提到孙晓
现年三十七岁,出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现于企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