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的事情在九州上传的沸沸扬扬,诸国人尽皆知,荣祯在朝会上勃然大怒,下旨要发兵征讨燕国。
众臣私下商讨了几句,兖戎拂袖上前,躬身道:“区区一个燕国也敢兴风作浪,让我南楚成为天下的笑柄,父王,儿臣愿领兵前往,势必夺下赣阳,取那燕王老儿的首级献给父王!”
荣祯抚了抚下巴的胡子,那日没能除了公子毅,借这个机会让兖戎立下军功,杀一杀他的风头也好。
“大王,臣也认为楚国难能寻到如此良机,如果不乘势攻打燕国,一定会给燕赵两国防备的时间,有损南楚早日大统。”
众位大臣接连赞同发兵,殿上左侧的裴元良满目担忧,他说:“大王,老臣倒是觉得还未到时机,如今北有燕梁,南有赵魏,而楚国恰存在不利之间。燕赵交好,如果冒然发兵攻打燕国,赵国一定会援军北上。老臣担心,只怕楚军未入赣阳,赵国的兵马已至,那时北梁一旦有逆反之心,楚国将会陷入不利的境地。”
兖戎粗黑的眉毛向上挑了挑,他甩了甩袖子,嗤笑说:“裴大人未免太忧心了吧,依你的意思,我楚国就不能一统九州了?我看大人年事已高,还是回府好生休养吧,这朝廷大事,裴大人就别费心了。”
裴元良脸色发青,喉咙里卡了口气,咳嗽两声。“老臣是受先王所托辅佐历代圣君,如今楚政不休,九州未宁,老臣岂能不忧心。”
“呵!”兖戎膀大腰粗,他抬手抹了把后脑,故意问:“受先王所托?裴大人的意思是而今在位的大王,并非是你眼中的圣君吗?”
“你……大王,老臣并非此意。”
“依我看大人就是这个意思!”
荣祯不耐烦的瞧着两人,他拿着手里的折本敲了敲面前的桌子,抬头问向李晟。“国相,你觉得呢?”
李晟原本不想说的,既然荣祯问了,他就不得不开这个口了。
“大王,即便加上赵国,也不会让大楚受到任何威胁,但臣觉得裴相担心的不无道理。”
他摩挲着下巴,想了想,对荣祯说:“如果楚国也能效仿先秦,同北梁联姻,那便不同了。与梁国联手共克燕赵,再寻得机会攻伐北梁,大楚将不废吹灰之力称霸九州。”
李晟的意思是,让楚国借这次联姻为理由试探北梁,如果梁国回绝,那么就极有可能倒向燕国坐收渔翁,攻打燕国的事也就要从长计议了。
但如若梁国同意联姻,便是将近半的国力献给了大楚,楚国攻打燕赵,梁国作为联姻国自然无路可走。无论联姻是否可行,对南楚来说,都是百利无害。
荣祯有时不得不承认,这李晟的确是难得的人才,对于任何事情,他都有独到的见解。
不过让人最为惊叹的,还是他的出身,他的兄长是北梁国第一国相李牧,辅佐了先王胜公和女帝瑛凰。而李晟虽然生在梁国,却阴差阳错做了楚国的国相,如果荣祯不清楚他先年的境遇,一定会觉得他是梁国派来的内应。
“大王……”裴元良刚开口,就被高位上的荣祯抬手拦下,他反而对李晟说:“好,此事就交由爱卿全权受理。”
李晟屈身道:“大王,臣认为京都司少使华元彻作为此次和亲使者,最为合适。”
荣祯想想,嗯了个长声,李晟举荐的人错不了,暂且不说这华元彻的叔公曾经是楚国的太傅,单凭他本人才华横溢,熟知诸国地域风情,已最好的人选了。
而这位华大人也很有自知,或许李晟一早就谏言过他,他对荣祯俯身行大礼。“京都司少使华元彻,定不负大王器重,终成楚梁连姻。”
下了朝后,李晟前脚刚出长生殿,就见裴元良驼着身体,双手背过身后,在台上徘徊不前,时不时望望他处。
原本有意避开他,老人忽然抬起头,朝他走了过来。
朝堂上,裴元良的位分要比李晟略低,但要论辈分,裴元良可是大了李晟足足一辈儿。
李晟拂了拂长袖,敬言道:“裴相。”
老人心里藏了事儿,显然有话要和他说,裴元良瞧着大臣们走的差不多了,就将李晟拉到一旁。“李大人刚才在殿上可是惊了我一身冷汗,与北梁联姻这样的大事,大人为什么不提前知会老臣一声,也好让公子早做决断。”
李晟看着他认真的样子,说:“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楚国的千秋万业,我才要第一时间禀给大王,听裴老这话,难道楚平侯的意思要远胜过大王不成?”
“诶,老臣怎会是这个意思,只是前几日李大人还解了平侯之危,怎么,怎么现在又……难道大人不再忠于公子了?”
“李某效忠的是大楚,是坐在王位上的大王,并非裴相口中的平侯。至于解困一事,如果不是我错信了樊羽那小子,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悔恨了。”
李晟沉着脸。“裴相这话同李某说说便罢了,如果传入大王的耳中,可是死罪。这样的话,相爷日后不必再说了。”
“李大人岂会不知,良禽择木而栖?”
李晟停下脚步